甘孜州传媒中心主办       热线:0836-5124430       
【咔哒课堂】今天咱们换个角度看地震!!!
2022-09-14 17:44


咔哒安全小课堂


前不久才发生的“9·5”泸定6.8级地震,至今大家仍然心有余悸。人们不禁感慨,地震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同时,也激励着人类的创造和改变。

其实,人类在千百年防震抗震的实践中有过许多伟大的创造发明。张衡于公元132年,发明候风地动仪,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台检测地震现象的装置;近半个世纪以来,生命探测仪的发展及优化,为地震救援争分夺秒;1987年中国数字地震台网建立,开创了中国地震学数字化观测时代;600米的广州塔,面对超强台风,阻尼器的利用,也只是让它微微一动毫发未损;港珠澳大桥采用的减隔震技术,是抗击八度地震、16级台风的定海神针。可以说自然灾害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地震是深入地球内部的探针,也是人类了解地球深部构成的重要手段。我们把地球像一个鸡蛋一样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这种划分的依据就是地震给我们反馈的信息。当地震波遇到某个界面时,反射回的波谱发生变化。于是科学家发现,在地下33公里处,地震波的波速有一个急增,表明遇到一个界面,这个界面就是划分地壳和地幔的莫霍界面;而在地下更深处的2900公里处,地震波的横波突然消失,纵波速度急剧下降,这便是划分地核与地幔的古登堡界面。


地震波目前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寻找地下的油气和其它矿产资源。地质人利用地下介质弹性和密度的差异,通过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规律,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这是钻探前勘测油气资源的重要手段,在煤田和工程地质勘查、地壳研究等方面,也得到广泛应用。比如,地震波在遇到地下流体、气体或特殊介质时,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会发生剧烈变化,根据波谱提供的数据,判断是否有油气资源,如果有,它埋藏的深度如何?都会一目了然。所以,地震学家迦里津曾说:地震波是照亮地球内部的一盏明灯。国家科学发展规划中把深部探测列入到极限科学行动计划,它的实施,不仅有助于减轻地震灾害损失,对探寻新能源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地震虽然会带给人类沉重的灾难,但是以科学的眼光来看,它只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在千百年伟大的抗震防灾和科学探索实践中,我们的科技工作者正在逐步掌握地震发生的规律,并将进一步利用地震探索自然,服务人类。


编辑:汤鹏琨

责编:李琦  王跃

监制:古志萍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发表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我司立场
0
评论(0)
收藏
最  新  内  容
相  关  推  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