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州传媒中心主办       热线:0836-5124430       
从老师到第一书记,潘高平下足“绣花功夫”,“种”出致富新希望!
2019-10-14 17:03

决胜脱贫攻坚 你我幸福同行

2019年10月17日

我国第六个扶贫日

第27个国际消除贫困日

这一天,我们愿意作为你实现梦想的催化剂

只要你说出自己的梦想

我们就有动力和信心去帮助你一起实现!

精准扶贫就好比绣花

要针针入孔,丝丝入扣

要打赢打好脱贫攻坚的决胜仗

就要穿好精准扶贫这线

不忘初心,大放异彩!

在担任康定市三合乡二郎村驻村第一书记之前

潘高平是一名来自四川民族学院的教师

怀着对农村深厚的感情

肩扛扶贫攻坚的重任

潘高平老师开始了第一书记的忙碌工作

他把热爱农村默默地潜在心里

酝酿成强大推动力

最终成为一种为改变而奋斗的“甜”

奋斗的脚印也会常常印在村民的田埂间、门槛上

遇到村民的难事,揪心事

只会热心满满的去公正公平的引导解决

有一种爱叫“第一书记”

这种爱,就是对农村、农民、农业的真挚之爱

来到村里后,他在调研中发现

村里的“贵琼”刺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农闲时节,妇女们大多在家刺绣

但是没有形成产业,效益不高

于是他萌发了开设绣房的想法

几经周折,绣房终于办起来了

但毫无起色的销路让村里的绣娘们

纷纷向潘高平表达心中的失落和不满

一时间“产品应该销往何处”

成为了压在潘高平心头的一块大石头...

对于本是大学教师

习惯于“只管教学不管分配”的潘高平来说

推销产品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他和村妇女主任积极跑市场

挨家挨户推荐“贵琼”,但屡受挫折

“绣娘”们也埋怨

最终在党委政府的支持和潘高平的不懈努力下

绣房的刺绣产品

被纳入了2019年康定市委乡村振兴项目

“绣娘”们终于有了一个

居家就业、增收致富的产业

一方好山水,一条脱贫路

他说走在扶贫路上我们必须要步履坚定

脱贫攻坚战,不获全胜不收兵!

当然!

潘老师撒下希望的种子不止“刺绣”这一颗!

无畏艰难觅希望,开山寻水解难题

因水资源极度匮乏,二郎村所有耕地都靠天吃饭,每年一到旱季,这里便会出现人畜饮水难的问题,潘高平书记上任的第一天,就给自己立下了军令状:“一定要解决二郎村的灌溉水问题!”面对村里仅3万元的集体资金,潘高平书记打破重重阻挠,改变现状。他主动联络,多次邀请专家在二郎村开展实地勘察,确保灌溉水源的存在和可利用。他多次向上级部门反映情况,争取资金10万元,最终,在狮子岩处打通灌溉水源洞77米,至2016年11月底,水务改造全面竣工,修建了两个150多立方的蓄水池、3000米长的管道安装、征用土地0.29亩和花椒树20株,基本解决了蔬菜大棚灌溉的用水需求。

真抓实干打基础 久久为功真扶贫

他带领扶贫干部成功探索出了符合本村村情发展的“1234”发展思路。“1”是建立一个贵琼文化刺绣工作室;“2”是着重发展两个养殖合作社;“3”是重点打造30亩蔬菜大棚基地;“4”是利用好全村400亩土地,发展经济林基地。在与三合乡贫困村第一书记及金汤镇电信公司的商议和努力下,二郎村在三合乡已经率先实现宽带全部覆盖。完善了蔬菜大棚的配套附属设施,包括储藏室、灌溉设施。完成50盏路灯安装及通组公路的硬化。在他的积极争取下,由四川民族学院资助8万多元新建和改建村级活动室及附属设施,进一步完善文化设施建设。

上下求索寻出路 务实求是促发展

为拓展和畅通贫困村种养殖产品销路,潘高平书记积极促成帮扶村与四川民族学院签订合作协议,让“扶贫蔬菜”定点直供学院食堂。为实现村民增收,他争取到2万元资助为二郎村引进了1000只农凤鸡鸡苗发放到贫困户,惠及广大村民。在项目引进中,积极促成二郎村与三项农庄合作,每年定点收购酸梅子2万余斤,实现利润2万余元,同时还促成了成都大学荞麦种植实验基地落户二郎村。为挖掘地方特色,主动联络专家实地考察与论证,对发展黑青稞、药材、使用菌等高原生态有机食品提出意见建议。

扶贫扶志树新风 授人以渔兴基业

在“精神脱贫”上,他充分利用所在高校——四川民族学院的文化优势,提振贫困地区群众“精气神”,激发内生动力,引领贫困地区的文化建设,促使贫困村的百姓不仅能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更要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他邀请四川民族学院管理系陈鹰和姜勇老师到村进行电子商务、互联网+、经营管理等培训,让村民掌握农业技术、提高劳动技能、树立新风正气,培养一批象张丽康、周萍等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扶贫重在扶志,潘高平书记积极与四川民族学院对接,连续两年组织和安排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义务支教、关爱留守儿童、科技知识普及等活动。重视文化交流活动,组织校团委师生三次为老百姓进行慰问演出,丰富了村民业余文化生活。两次邀请普法宣讲团为村民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供法律咨询服务,通过案例剖析,增强百姓的法治意识,从根本上减少甚至消除各种矛盾,为脱贫致富提供法治支持。

做党的好干部 做脱贫致富的引路人

出身于藏区的他,虽对二郎村村情十分熟悉,但仍坚持走访,深入田间地头调研,与村民沟通交流,以服务群众为目标,根据群众需要,主动“为民请愿”。到市林业局争取了绿化项目樱花树苗1000株,完成了公路两边的绿化建设;到州农业畜牧局争取了肥料50袋、种子、农药及喷雾器;积极争取学院支持,为村民购买价值1万元的电脑和打字复印机,通过学院购买23套棉被大衣和64套学生用具开展送温暖下乡及六一儿童节节日慰问活动,利用获捐的12800元资金维修变压器,利用争取到的6000元资金慰问2户困难群众。在潘高平书记的带领下,二郎村从开山寻水到产业扶贫,从探索出路到扶贫扶志,每一天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2017年,二郎村通过脱贫考核组核查,顺利实现摘帽任务。

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

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我们这一代人

继承了前人的事业,进行着今天的奋斗

我们踏上通往村户的道路

踏上通往民心的道路

更要开辟明天的道路,走通脱贫的道路!

责编:吴鹏

编辑:骆晓雅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发表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我司立场
0
评论(0)
收藏
最  新  内  容
相  关  推  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