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
2021年,我州对牦牛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开展专题研究,计划用3年时间,实施牦牛特色产业革新式发展,在甘孜州打造年产值50亿元的国家级牦牛特色产业集群。2022年初,“甘孜牦牛产业集群”入选“2022全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名单”。目前,涉及该项目建设的各县市正抓紧建设,加力打造国家级牦牛特色产业集群,助力打造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业基地。甘孜州广播电视台全媒体推出系列报道《国家级牦牛特色产业集群建设进行时》,全程关注各县市项目建设进展。
今天
走进甘孜县
看这里如何落实相关政策部署
打造好牦牛特色产业集群
虽已初夏,一次冷空气来袭,海拔3400多米的甘孜县,依然降下一场大雪,覆盖在刚刚探出头的青稞苗上,让逐渐返绿的大地如一幅灵动的水墨画。中午过后,天气放晴,卡攻乡一片平整的田地里,工人们赶紧忙碌开来。这边,挖坑、播种、覆膜、盖土,四人一组,分工合作,有序推进。那边,机器也动了起来,早起,晚歇。大家抢抓播种时节,要赶紧将这1600亩的青饲玉米种下去。
“在卡攻乡,一共有2100亩,眼前这正在种植的是玉米,对面还有500亩已经种下去的燕麦。在南多乡,建设了500亩左右的黎麦基地,在拖坝乡,建设了500亩红豆草基地。再辐射带动全县的十万亩青稞秸秆基地,2万亩马铃薯秸秆基地,还有1万亩豌豆基地,共同形成饲草生产原料基地。”一边检查基地玉米种植情况,甘孜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副局长郭华兵一边向记者介绍到。
思 变
传统方式落后 规模化发展受制约
甘孜县最高山海拔5688米,最低海拔3325米,属高山寒温带气候,冬长夏短。属于半农半牧县。全县有农牧户14160户,有牦牛近7万头只。目前,牦牛饲养的方式依旧粗放,科技含量低,基本上以天然放牧为主,因此,出栏周期长,出栏率低。加之,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缺失,组织化程度低,牦牛产业仍然存在“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的问题。同时,牦牛品种退化,科技支撑也不足。本地牦牛资源保护不足,普遍存在无序杂交、近亲繁殖现象,牦牛生产能力逐年下降,生产性能差、饲养周期变长、养殖效益不高。加上牦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滞后、良种改良资金投入少、人才短缺等因素,近年来,牦牛品种退化严重。加上,草料供给不足,也导致规模化发展受到瓶颈制约。
近年来,虽然当地依然在积极努力,培育了牦牛产业龙头企业1个,牦牛专合组织93个。但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层次低、产品开发能力弱,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集约化经营、品牌化销售程度不高,带动能力不强。专合组织经营方式也较为粗放、经营规模散而小、经营效益低下。
谋 篇
立足实际布好局 农牧再塑甘孜
立足甘孜县资源禀赋,当地围绕“一片地、一群牛”发展布局,扎实做好“农牧再塑甘孜”重大工程,推进牦牛产业集群建设,高质量建设国家级牦牛产业集群,启动打造“一园十中心”圣洁甘孜国家级牦牛产业集群中心园。
(上图为国家级牦牛产业集群中心园设计效果图)
一园:国家级牦牛产业集群“中心园”
十中心:科技服务中心、可视化交易中心、智能养殖中心、有机肥加工中心、饲草饲料加工中心、牦牛肉屠宰分割中心、牦牛肉精深加工中心、电商服务中心、牦牛文化展示中心、冷链仓储中心
(上图为国家级牦牛产业集群中心园设计效果图)
甘孜县将围绕“亚克甘孜”牦牛品种品质品牌打造,加快构建牦牛全产业链“3311”布局:
3:精深加工园区、智能育肥园区、仓储物流园区
3:拖坝饲草基地、南多饲草基地、卡攻饲草基地
1:家庭式青稞秸秆供应基地群落
1:“牧户+合作社”小牧场群落
(上图为国家级牦牛产业集群中心园设计效果图)
目标确定,规划成形,扬帆起航。甘孜县加强工作保障抓落实,组建了县乡两级技人员、龙头企业负责人、集体牧场负责人、养殖大户为成员的甘孜县牦牛协会,由“单打独斗”转向“抱团发展”,由“信息闭塞”转向“互联互通”。
以康北生态牦牛产业园区为引领,采取“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集体牧场)+牧户”四位一体经营发展模式,全面实行订单收购,辐射带动全县集体牧场93个,有畜户4000余户。同时,通过土地流转、就地务工、入股分红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以牦牛产业集群建设为契机,以青稞、马铃薯、豌豆等农作物秸秆为原料,积极构建“牦牛养殖——粪污利用——有机还田”循环模式,实现粪污资源化、商品化、产业化利用,促进种养良性循环,实现农牧民“家门口”增收。
加 速 度
“一园十中心”扎实推进 雏形即将呈现
海拔3400米的甘孜县城,5月才迎来青山返绿的春季,连绵的春雨下着,在拖坝乡牦牛产业集群中心园区的施工现场,工人门顶着细雨依然在忙碌着。康北牦牛可视化交易中心已完成总工程量的80%以上。
“这边就是大门,牦牛从这边进来称重,结束后做好疫病检疫。然后过来送到我们可视化交易大厅。线下的采购商,可以在楼上看到牦牛的生长情况,线上也同样可以观看到。”郭华兵指着正在建设的可视化交易中心介绍说,“当天没有交易完的牛,也可以在旁边的位置进行暂存。这里面还规划了一些疫病的隔离间和无害化处理车间。在这里,也规划了农牧民来了休息、吃饭、住宿的地方。通过可视化交易中心建设,能将农牧民的牛在交易市场进行第一手交易,简化了中间的交易环节,从而使农牧民能以最高的价格将牦牛卖向交易市场。”
在可视化交易中心旁边不远处,一片空地便是即将开工建设的科学化养殖中心。科学化养殖中心主要是将当地4000多户家庭牧场和93个集体牧场联合起来,将牧民两到三岁的架子牛收到该中心来,经过三到四个月的科学育肥后出栏。郭华兵介绍说:“科学化养殖中心实现了牦牛从以前的七到八岁出栏缩短到了四岁左右出栏,降低了牦牛的饲养周期,实现了牦牛由以前的季节性出栏,到现在的四季性出栏,减少了对草场地的破坏,从而保护草原生态。”
同时,综合服务中心的建设和加工改造提升建设项目也已进入招投标阶段。甘孜县坚持规划引领,按照“牦牛育肥、饲草生产、种草繁育、肉奶加工”等牦牛特色产业集群布局要求,建立牦牛产业发展项目库,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实现共建、共享、共用。突出基地建设、良种繁育、疫病防控、精深加工、科技服务、人才培训、品牌打造、市场销售等全产业链发展关键环节,谋划储备一批重点工程项目并纳入项目库,多渠道整合项目资金投入牦牛产业集群建设。
背
景
资料
Perseverance Prevails
甘孜州草地资源丰富,拥有天然草原1.42亿亩,其中,可利用草原1.25亿亩,广大农牧区还有可开发农作物秸秆20万吨以上;此外,全州基本草原功能区划定中也还有建设人工草料基地较大的开发空间。据2021年末统计,全州牦牛存栏172.52万头,牦牛肉产量达5.64万吨、奶产量达11.23万吨。全州基本形成以南部理塘、北部甘孜为中心的牦牛产业发展格局。
然而,靠天养畜的生产方式尚未得到有效转变,落后的生产方式、低水平产业现状亟须迭代升级。2021年,我州对牦牛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开展专题研究,计划用3年时间,实施牦牛特色产业革新式发展,在甘孜州打造年产值50亿元的国家级牦牛特色产业集群。按照国家乡村产业振兴“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园、一域一带建集群”的推进方式,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在做好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基础上,注重生产要素的科学集合,在产、加、销加力,加快构建“一心两带三区”的产业发展格局,一心:即甘孜牦牛全产业链发展中心;两带:即北部丝路文化牧旅融合示范带、南部318景观大道牧旅融合示范带;三区:即北部生态养殖和肉、奶加工示范区;南部高效养殖和肉、绒加工示范区;东部牦牛旅游产品开发示范区,实现从牦牛养殖大州向产业强州转变。
全媒体记者 仁多肯布 流云
编辑 流云
责任编辑 青麦拉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