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千里风,过万重山。从钱塘江畔到川西高原,一场对口支援的接力赛在圣洁甘孜上演——真情实意帮扶、真金白银投入,杭州在民生、产业、智力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给予最大的支持,奋力画出“民族团结”和“共同富裕”最大同心圆。横跨2000公里,杭州日报“对口支援西部行”采访团翻山越岭,边走边感受那些真实而动人的温情。
“不到德格,未游康巴”! 从格萨尔机场驱车前往德格,一路而来,绵延的苍翠与远处圣洁的雪山交相呼应,山川之间郁郁葱葱,犹如一幅幅油画。
作为“三大古藏文化中心”之一,德格素有“康巴文化中心、格萨尔王故里、南派藏医药发源地、中国藏族传统手工艺之乡”之誉,是甘孜州人文、自然景观资源大县、非遗大县。眼下,距县城2公里处,一座我国涉藏地区最大的康巴文化体验中心,正吸引天南地北游客共享康巴文化盛宴。
“德格是一个文化宝库,有四块金字招牌,怎么让游客更深入地体会浩瀚的康巴文化,同时把这些文化遗产变成美丽产值,实现文旅融合,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挂职德格县委常委、副县长的富阳干部徐磊介绍,去年富阳援建资金1450万元,支持德格打造了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康巴文化中心博览园,包括唐卡馆、格萨尔馆、非遗馆、民俗馆、商展中心等。
如今,这些展馆已成为领略千年康巴文化风情的绝佳场所——这里有“神奇康巴”,内设艺术中心和精品展览区,唐卡精品繁复精细的花纹在灯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智勇康巴”内设多康诗魂、格萨尔圣地、格萨尔艺术馆、格萨尔曲艺馆;“魅力康巴”里有康巴非遗长廊、德真藏文书法馆;“多彩康巴”中则是游牧文化馆、农耕文化馆、康巴民居馆等,全面展示生态文化、哈达文化、游牧文化……
在浙江援建资金的支持下,如今建成运营的康巴文化博览园已成为传承和弘扬康巴文化、格萨尔文化、麦宿传统民族手工艺文化及非物质文化的重要载体。此外,园区所得收益10%作为全县102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开业半年来已为当地百姓增收150余万元。
“除了更好实现文旅融合外,这里也将作为一个民族交流交往的基地,更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学生们的第二课堂,从而更好传承德格璀璨的非遗文化。”徐磊说道。
望着眼前崭新的医务室,白玉中学三年级15岁的藏族女孩阿西脸上露出笑容。
“平时要生了病,我就很紧张,会吃点从家里带来的药。遇上突发情况就只能找老师,一起去外面的医院。”阿西的担忧,随着医务室的启用已然迎刃而解。
说起这个医务室,还得从挂职白玉县委常委、副县长的临安干部吕燕翔的一次调研说起。“有次我来学校对接援建工作,刚好看到有学生身体不适,老师和同学们抱着生病的学生一路小跑,很着急。一打听才知道,学校没有医务室,大家准备送他到校外就医。”
白玉作为少数民族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校内卫生健康意识不足、设施简陋、医疗水平低的问题比较突出。当晚,吕燕翔就和临安后方取得了联系,提出援建学校医务室的建议,并得到了积极回应。前后只用了一个月时间,白玉中学医务室就投入使用。
记者在该医务室看到,尽管是阴雨天,但室内光线充足,处置室、医生诊室等都实现了有效分隔,并配备了必备的设备、药物等,且24小时对外开放。眼下驻守医务室的两名医护来自白玉县人民医院,“一天大概要接诊20人次的学生,最近这段时间得扁桃体炎的学生居多,小毛病我们都会对症下药。”
建成后的校医务室,为全校1600余名学生提供基本的医疗卫生保障,同时也会为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开展急救知识和健康培训等。据介绍,今年临安还计划投资1200万元,在白玉中学新建一座包含住宿、洗浴、卫生间在内的大楼,进一步提高白玉中学师生的生活环境。
下午4点半,巴塘县夏邛镇老街上的一座红藏房又热闹起来,里面不时传出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
“这里的学堂跟我们学校不一样,有很多有趣的实验,还有植物标本、昆虫标本、石头标本,我很喜欢这里!”巴塘人民小学学生曲央卓玛边琢磨能源小屋里的水力发电机,边兴奋地跟记者介绍。和她一样,当天还有20多位低年级的小朋友聚在学堂,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做实验,沉浸在探索科技奥秘的海洋中。
这是浙江淳安对口支援巴塘工作分队统筹淳安县慈善总会、杭州市注册会计师协会和杭州阿尤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等社会资源在此援建的“浙里学堂”。为什么启动这个项目?还要从一份问卷调查说起。
“我们对千余名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他们普遍希望能有一个校外学习活动场所,给孩子更多有内容,有价值的输出。”挂职巴塘县委常委、副县长的杭州干部陈刚语重心长地说,在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中,教育的重要性更为突出。开办第二课堂,可以把优质的教育资源跨送到巴塘,用科学赋能孩子们的梦想。
“让世界灿烂的不仅是阳光更是微笑”,一走进学堂,这几个大字赫然出现在眼前。再往里走,便是“阿U学科学堂”“阿U奇妙实验室”,能源小屋、裸眼3D、陨石标本……这个168平方米的学堂引入了浙江阿U教育的智能化设备,可以说是一个集科学学习环境和休息教学于一体的综合体,能为孩子们链接无穷的课外世界。
“在这里,孩子们可以零距离接触科普知识,学习课堂之外的东西,拓宽视野,增长见识。”看着孩子们脸上绽开的笑容,陈刚很是欣慰。“希望通过我们的对口援建,让两地的孩子共享公平的教育资源,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据悉,在第一批4所“浙里学堂”开课后,淳安县对口支援巴塘工作分队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开发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常态化课外课程,组建一个长期可助力的志愿服务团队,逐步复制推广“浙里学堂”模式,最终使项目覆盖巴塘县。
在蓝天白云和层叠高山映衬下,甘孜州乡城县青德镇的上千亩果园里,一排排树冠矮小的苹果树枝繁叶茂,红红的苹果像小灯笼缀满枝丫——过去一年,这些晒着日光浴的苹果,成了乡城和建德两地共建亮眼的项目。
目前,乡城县有苹果种植面积2.5万亩,其中集中连片现代苹果园面积达1万多亩,是目前涉藏地区规模最大的集中连片水果产业园区。
如何赋能苹果产业提质升级?
挂职乡城县委常委、副县长的建德干部郑军辉介绍,去年6月入川以来,他们围绕乡城苹果、藏猪等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投入项目资金4000多万元,建设乡城县苹果+藏猪种养循环现代化农业园区和藏猪养殖扩繁基地,助推乡城种养业向专业化、集约化和数智化发展。
行走在群山环绕的果园里,处处可以看到现代化农业的新气象——“我们建立了太阳能气象监测站和太阳能土壤墒情监测站,园区内可视化监控全覆盖,同时还有太阳能可视化虫情测报灯和太阳能杀虫灯,可以实现害虫自动拍照、自动识别、自动灭杀。”郑军辉指着果园里的灌溉管道说,像这样的灌溉管道和恒压打药系统,可以实现节水、节约肥料、农药,大幅提升苹果产量。
藏香猪养殖同样用上了数字技术。比如藏猪产业园区内的臭氧杀毒系统,对进出车辆、仓库及猪舍进行无死角杀毒,可降低人力成本50%;猪舍里有环境信息智能采集设备和体温监测巡检机器人感知设备,如果发现猪只体温升高,马上就会报警。
一项项来自杭州的智能技术走进乡城的田间地头,并带来显著成效。2021年,乡城苹果产量达8000余吨,实现产值4000余万元;藏猪出栏18000头,实现产值6000余万元。
得荣县的透析病人以前看病,最近也要去云南香格里拉。
现在看病,就在得荣——这是桐庐县对口支援得荣县工作开展一年以来,最大的改变之一。
针对这个民生大事,挂职人员积极争取资金,倾入大量精力,推动血透中心建设——今年6月,由桐庐援建的得荣县人民医院首个血透中心最终建成投运。“引进血透机4台、血滤机1台,开放床位5张,最多可收治病人20人,血透中心还配有心电监护仪、除颤仪等各种抢救药品,以确保危重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挂职得荣县政府办副主任的桐庐干部陈伟介绍。
因为临近巴塘、乡城,得荣的血透中心刚建成,就一传十、十传百,传开了,周边的患者也来了。
得益于对口支援,得荣老百姓看病更便利,生活也愈加美好了——今年4月22日,圆通速递得荣县分公司正式挂牌运营。
原来,从得荣到杭州的快递物件,一般要经康定、成都中转,运输周期较长,网上消费购物、销售农特产品存在诸多不便。
圆通速递将得荣纳入云南运营范围,快递经香格里拉、昆明转运,极大提升了物流速度。如今,得荣寄往杭州的快递平均时间从7天缩短至3天。得荣的树椒香肠已进驻杭州联华超市20多个门店,成为农产品入杭的“先锋”。群众购物方便了,派件量从最开始的每天80多件增长到300多件。
从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到援建医院、学校、加工厂房……一年来,桐庐与得荣携手同行,未来也将不断开创两地友好合作新局面。
时值盛夏,理塘的天空碧蓝如洗,巍峨的雪山环绕四周,广袤的毛垭草原绿意正浓,构成一幅高原特有的壮美图景。
在理塘牦牛产业现代农业园区内,一台自动撒料车缓缓驶来,牦牛慵懒地摇着尾巴,低头咀嚼着鲜草。“这里实现了对恒温恒湿的智能化管控,每头牦牛在入场时都会带一个智能终端,实现从源头开始的全程追溯,信息化管理。”园区负责人周斌介绍,圈舍里安装有视频监控系统以及环境监测设备,饲养人员可以通过终端数据科学进行喂养。
这样的养殖模式,让牧民们大开眼界——以前,各家通常只搭建一个简易畜棚,让牦牛在草场上吃草。虽然牦牛数量不少,但品质不一,收入很不稳定。
如何推动传统养殖向现代养殖方向发展?去年,杭州市钱塘区向理塘县牦牛产业现代农业园区总投入达3450万元,建牛舍、精饲料库、检疫等设施,建数字理塘农牧业数据中心,采用恒温恒湿智能化管控、自动撒料车、终端数据科学喂养。
一年下来效益如何?挂职理塘县委常委、副县长的钱塘区干部叶小明算了一笔账:牦牛住进牛舍,在生态养殖和不改变肉质的前提下,比传统的放牧周期缩短了四年以上,可以实现“四岁出栏”和“四季有出栏”。目前,理塘牦牛园区已建成规模达12万亩,覆盖高城、禾尼、奔戈等3个乡(镇)22个村,规模养殖牦牛4.89万头,出栏1.33万头,2021年实现综合产值2.17亿元。
现代化的农业园区模式改变了传统养殖困局,实现牦牛养殖从分散游牧到集中规模饲养、科学管理、有序出栏的转变,也为理塘的牦牛这一特色产业注入了强劲动力。
进入雨季,一年中采摘松茸最好的季节也快要到了。
作为“中国松茸之乡”,位于甘孜州南部的雅江,被一条雅砻江横亘在中央。
去年,上城与雅江确立对口支援结对关系。一年来,上城区围绕产业支援、智力支援、保障和改善民生、文化教育支援等方面开展工作,带动雅江实现农特产品销售额超百万元、文旅消费百余万元,以及乡村振兴定向捐赠120万元,实现“三个百万”助力雅江乡村振兴的目标。
其中,工作队主动对接阿里巴巴“热土计划”中的淘宝网土货鲜食平台,共同策划线上“雅江松茸节”推广活动,通过线上品牌文化展示和产品推介,雅江松茸系列产品一周内收获150余万点击量,周销售额达13万元,顾客好评率达100%。
今年围绕小小松茸,双方又提出了数字化产业提升、文旅结合、基础设施改造等一系列新尝试。目前,雅江松茸产业数字化提升项目已被列入“数字甘孜”建设场景之一。未来,将通过一园一码、一户一码、一品一码等,对雅江松茸以及其他菌菇进行全流程品控溯源。简单来说,就是雅江产的松茸等菌菇类产品将贴上一个“健康码”,扫一扫就能看见环境信息、采摘人员信息、产品信息等。此外,数字化提升还能扩大到服务、流通、乡村治理等多个环节,农户在家就能接受产业协会、农机专家的远程指导,也可直接和采购商、供应商进行对接。
最美318国道边上,松茸产业园正在淅淅沥沥的雨中抢抓工期,争取本月底竣工验收。据介绍,这里不仅会设置大型松茸交易市场,所有菌类企业都将入驻,还有酒店、博物馆和科研中心等,打造成一个集食用菌科研、食用菌基地种植、食用菌精层加工、食用菌美食体验和文化传承的综合体,成为川西高原上真正意义的对口支援产业园。
周显蓉是个勤快人——家里收入主要靠挖虫草和天麻,副业还开了一家民宿,叫“心情驿站”,“14间房,遇上暑假、国庆、春节等高峰期,一间一天能卖三四百元。”
康定市王母村位于康定市城北17公里外的雅拉河畔,4A级景区康定情歌(木格措)风景区就在附近,也是康定溜溜调的发源地。
民宿好是好,就是投诉多。周显蓉掰着手指头说,“客人正洗澡,一跳闸,没热水了;到了晚上,有时候店招都不亮,这还怎么做生意?”
康定市乡村振兴局工作人员谢莉萍一语道破,“全村94户用一个变压器,太挤啦!”
去年6月,浙江省驻甘孜工作队康定市工作分队进驻后,深化乡村振兴合作,做深康定市捧塔村、木雅村、王母村、陇须村四个乡村振兴先行示范村建设工作,唱好新时代“康定情歌”。其中,王母村要形成党建组织引领民宿产业、复合式生态产业、婚恋全息产业、特色餐饮业态、文旅产业、乡村电商品牌产业等六大产业的振兴模式,力求将王母村打造为康定情歌旅宿村。项目一期工程内容包括主要道路两侧路灯安装、雨污水总管及处理设施建设、强弱电及通信线路整理等。“不仅增设了一个变压器,还专门为37家民宿专门改造强弱电。”谢莉萍说。
此外,木雅村要打造木雅文化体验地、生态田园度假地、高原风光摄影地和过境旅游服务地,捧塔村以贡菊产业为核心,促进贡菊产业为代表的一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陇须村则以特色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建设规模精致、小有特色的生态休闲农业村寨。
记者了解到,今年王母村还要启动二期工程,项目建设内容包括主要街区沿街民居建筑改造、沿街绿地改造、节点改造等。
汛期来临,大渡河水浪涛汹汹。站在微微摇摆的泸定桥上,87年前的枪林弹雨似乎历历在目。
去年,拱墅区对口支援甘孜“东大门”泸定县,古韵拱宸桥正式牵手红色泸定桥。
刚来没多久,挂职泸定县委常委、副县长的拱墅干部王峰就发现,如此著名的红色景区,为什么留不住游客呢?原来,因为景区规模不大,游客往往打了卡就走,旅游带动效应不强。
他随即找到一个突破口,即打造泸桥镇咱里村伞岗坪乡村振兴示范点。这个项目位于泸桥镇咱里村,重点打造的伞岗坪区域依山傍水、紧邻雅康高速网红桥、318国道和在建的泸石高速枢纽,交通十分便利。挂职工作小组便利用帮扶资金,建设生态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让游客能够“留下来、玩起来”。目前,村内道路黑化美化施工全部完成,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厕所主体框架施工完成,生态停车场建设基本完工。
待项目建成运营后,既能分担泸定桥景区游客压力,又可链接烹坝“骑游小镇”等景点,实现留住过境游客的目的,更为重要的是,泸桥镇咱里村伞岗坪乡村振兴示范点为的是辐射带动周边镇村抱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未来预计增加就业岗位100余个,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引领农户经营民宿、餐饮,实现农户致富增收,每年将增加约40万元的村集体经济收益。
与此同时,还要通过策划各类活动和旅游观光体验,打造“上观桥、坪赏花、下看湖”的网红打卡点,开拓市场,多面促销,为泸定新增一张乡村振兴靓丽名片,为建设红色美丽、宜居幸福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泸定贡献力量。
春夏之交,稻城进入“虫草采挖季”。而在微信小程序“亚丁集市”里,这种产自高原的宝物也在不断上新。
大家手指点一点,就能购买到最正宗的冬虫夏草。
要知道,“亚丁集市”这座“云端上的致富桥”正是对口支援结出的硕果,最近正全面升级改版,近百款地道特色美食和生态食材“上新”,新鲜上架的虫草最受欢迎。
去年,余杭-稻城开展新一轮对口支援工作。一年来,数字化和消费帮扶是对口支援工作的“金名片”,余杭区为稻城县搭建了以国资为运营主体的数字化帮扶平台“亚丁集市”,将余杭区数字经济优势和稻城县农特产品、旅游资源优势相结合,为广大游客、帮扶单位和当地群众搭建了综合性服务平台。
平均海拔3500米的稻城,不仅拥有虫草、贝母等纯天然产品,还拥有亚丁牦牛、稻城藏香猪、稻城飞鸡等绿色健康优质农特产品。不过一直以来,好收成却没有好收入,好产品也没有好销路。
发现这一困境后,稻城工作分队开始谋划搭建网上商城,经过两个多月的准备和打磨,去年9月中旬,“亚丁集市”网上商城正式上线。工作专班挑选了28个品种作为首批上架商品,并联系十家余杭企事业单位与稻城县人民政府签订为期3年的采购协议,每家每年不少于20万元,实现了线上线下消费帮扶的双联动。
“我们计划用两年时间实现5000万元销售额,用户数量达到30万人次以上。同时,初步形成稻城本地电商团队,吸引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挂职稻城县委常委、副县长的余杭干部沈华强说。
小小一片茶,致富千万家。
刚刚过去的这个春天,四川省九龙县天乡茶厂的临时收茶点满是喜迎丰收的茶农们——验茶、称重、算账、付钱,一篓篓的茶叶交出去,一沓沓的钞票拿进来,在西湖区帮扶九龙县工作组的帮助下,当地茶企首次实行现金收茶,茶农积极性得到明显提高,仅魁多镇里伍村一地茶农同比往年增收就达40余万元。
九龙县是甘孜州重要的茶叶产区,特产的九龙天乡古树茶采自藏区海拔2200-2800米之间三百年以上古茶树,是已知国内海拔最高古树茶。
针对九龙茶产业发展,挂职九龙县委常委、副县长的西湖区干部邵建华激动地说,我们不仅要与“西湖龙井”“手拉手”,进一步提升技艺、提高产量,更要与“西湖龙井”“抱一抱”,实现品牌联动、携手发展,并于线上、线下多平台、多渠道销售。
对口支援九龙县以来,西湖区与九龙县按照“产业+小镇”的发展模式,投入“九龙县茶叶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项目”,解决就业实现产业富民;投入“魁多镇里伍村乡村振兴建设项目”,推动特色小镇建设,实现小镇安民稳民;以文化挖掘、留住历史记忆为切入点,推进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促进社会和谐民族团结。
目前,西湖区通过项目资金支持和在线上、线下多平台、多渠道销售,实现九龙县茶产业在本地和国内市场的“双循环”。
接下来,西湖区将继续探索多渠道消费帮扶路径,探索出一条从“高原圣洁茶树叶”到“茶农采茶制茶”,从“向发达地区销售”到“茶农增收致富”,以“品牌联动”“文旅结合”助力乡村振兴、带动共同富裕。
来源/杭州日报
编辑/李梦玉
责编/青麦拉姆
审核/刘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