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近年来,我州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八进”作为重要抓手和载体,各县(市)依据当地工作实际、不同场所特点开展丰富多样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推动创建工作实现“横、纵、深、广”,形成了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各部门、全社会参与示范创建的良好局面。
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为抓手
不断夯实少数民族村寨基础设施建设
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靠的是党的关怀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靠的是各族群众的守望相助、抱团取暖。走进德格县柯洛洞乡独木岭村,村庄道路开阔平坦,一户户崭新的藏式“崩科”错落有致,村庄内路灯、党群活动中心等公共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各族群众和谐共居,处处彰显着新气象。
近年来,德格县柯洛洞乡独木岭村结合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为抓手,不断夯实少数民族村寨基础设施建设。利用独特的村落布局、地貌地形、牧俗文化等丰富的资源优势,通过旅游扶贫方式,建设了牧俗风情体验园区、野花岭等旅游景点。建立并利用村规民约妥善处理矛盾纠纷,坚持把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当做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桥梁,密切了各族群众的关系,谱写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
“现在生活环境好了,经济收入也提高了,现在大家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谋发展。”
独木岭村如今发展势头良好,村民安居乐业,正是因为民族团结而受益的,全村老百姓坚决支持民族团结。现在民族团结已经成为村民心中最重要的理念。如今,甘孜各族群众守望相助共建美好家园。甘孜州有藏、汉、彝、羌、纳西、回等20多个民族,其中藏族人口占81.5%。
从古至今,甘孜大地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州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2019年,甘孜州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今天,民族团结进步就像朵朵盛开的格桑花绽放在甘孜大地。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甘孜州高级中学是国家“彩虹计划”建设项目,是中共甘孜州委、州人民政府着力打造的州属藏汉双语全寄宿制重点高中。近年来,学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不断增强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各族师生在这里和谐相处、求知求进。
在甘孜州高级中学的操场上,身着校服和少数民族服装的同学们,精神饱满,整齐有序地做着民族特色课间操。泸定高级中学的民族课间操的创编,将青春活力的现代舞与传统的藏族锅庄融合在一起,让整套民族课间操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也让各族学生更加团结友爱。
这不仅是我们锻炼身体的舞蹈,也是我们学校各民族和谐相处的象征,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更应该爱护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团结意识,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相互学习,相互了解。
为充分发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阵地作用,持续强化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甘孜州高级中学还启动了“石榴工程”十大活动,以新颖的形式,把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家校活动、融入日常教学、融入德育活动。
近年来,甘孜各族儿女团结携手,共同奋进,全面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目前,已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八进”活动示范点140个,“六大战略”民族文化元素示范点110个,26名个人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4个县(市)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2个景区、9个单位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示范单位)、3个村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寨(社区)和2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有力带动了民族团结进步伟大事业强劲发展。2018年至2022年,甘孜州用5年时间建立全州65457名公职人员全覆盖联谊264974个农牧民家庭的常态机制,进一步促进各族干部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州将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把民族工作更好地融入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让民族团结之花在甘孜大地上常开长盛。
全媒体记者/楚吴巴登
编辑/楚吴巴登
责编/刘睿娟
审核/谭荣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