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5月,中央红军奔袭一天一夜,“飞”夺泸定桥。这股子劲头从哪来?过去的铁索桥现在什么样?
江山壮丽,我说长征。我是泸定县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夏芸,家住四川省泸定县,我自小在就这里生活,县城不大,但是总感觉这里,有着一股蓬勃的向上的劲儿。
童年里的铁索桥
我很小的时候住在泸定桥西桥头的第一个院子里,读幼儿园时每天都会从泸定桥上走过,这座由13根铁索连成的古桥,已经在大渡河上横跨了300多年了,我对它最初记忆,就是站在上面摇摇晃晃的恐惧。
泸定桥头夏芸的童年
上学以后,在教科书里,我知道了什么是红军飞夺泸定桥,完全没想到,自己每天走过的这座铁索桥,竟然蕴藏着这样慷慨悲壮的一段历史。
泸定县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夏芸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29日,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的中西部,大渡河的下游强渡大渡河成功,兵分两路沿大渡河北上,从安顺场渡河的策应部队在河东面,飞夺泸定桥的主力部队由安顺场沿大渡河西岸逆流而上。
红四团的官兵指战员们在天降暴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摸爬滚打前进,昼夜奔袭240里,于5月29日的凌晨赶到泸定桥西边。
铁索泸定
下午总攻打响,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冒着枪林弹雨,爬过火墙密布的铁索,强攻夺下东桥头,并与东岸部队配合占领了泸定桥。22位勇士冒着对岸密集的机枪子弹,不但要随时射击,还要紧紧攀住光滑的铁索,整个战斗用了不到两个小时,飞夺泸定桥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南追北堵。
飞夺泸定桥
这股劲儿一直都在
那时候的我总是在想:“什么才是他们前进的动力?”对于昼夜行军240里,创下全世界陆军徒步行军史上的奇迹的红军来说,究竟是什么支撑着他们走下去,支撑着他们一天跑了将近3个马拉松的距离?
飞夺泸定桥所迸发的这股英勇无畏、蓬勃向上的劲头,也深深刻在我的性格里。我多次奔赴沈阳、杭州等地先后采访了100多位老革命及革命后代,征集到文物、资料300余件(套)。
通过不断挖掘走访,我越发坚信,泸定桥浓缩着红军的胜利密码,承载着不变的红色基因,也正是因此泸定桥光荣地成为长征国家文化园的重要一段。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滨河广场、勇士路等配套设施的改造。
泸定县长征国家文化主题公园勇士路
长征精神传承接续
我们泸定人身上就是有一股劲儿,因为我们清醒地知道:人只有不畏惧死亡才能够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人只有不畏惧困难才能够变得更加强大,人只有不畏惧挑战才能够更加接近成功!如今的泸定,早已不是“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天堑,被誉为超级工程的川藏第一桥——大渡河大桥飞架于山梁之间,天堑早已化为通途。
号称川藏第一桥的泸定大渡河大桥
【长征史专家、国防大学教授刘波:】
今天通过查阅红军大渡河的电报,可以看到时任军委主席、红军总司令的朱德发布的一系列的命令,从中看出夺取泸定桥的战术非常高明,简言之——“夹河而上会攻泸定桥”。在此之前的(1935年)5月25日,红一军团强渡大渡河成功后,在石棉县安顺场渡过河的红军有红一师以及陈赓率领的军委干部团,都是红军的精锐。在大渡河西岸红四团作先锋向北飞夺泸定桥;在河东岸是红一师和干部团,也在向北,前锋是邓华率领的红二团。红一师经过激烈的战斗,在龙八铺打掉了守桥敌军。龙八铺离泸定桥仅25公里,守桥川军第38团团长李全山腹背受敌,陷入东西两路红军的夹击之中,于是狼狈逃窜。所以飞夺泸定桥,是红军非凡勇气的胜利,也是超人的智慧的胜利。
来源/ 中国之声
编辑/ 李梦玉
责编/ 刘睿娟
审核/ 贺文怡
监制/ 谭荣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