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州传媒中心主办       热线:0836-5124430       
早安甘孜丨有声阅读《红色甘孜,炫舞踢踏》
2023-02-18 00:00

由甘孜州广播电视台推出文化类朗读栏目

“早安甘孜”

让你随时随地通过声音进行阅读

此栏目旨在通过对

康巴作家群优秀作家原创作品的诵读

录音制作,对音乐、图片、文字的整合与重塑

构建一个全民参与的在

移动端倾听与分享优秀作品的互动栏目

在这里

不仅能欣赏到州内知名作家的作品

更欢迎读者踊跃投稿

分享专属于自己的故事

今天,请欣赏文学爱好者曲吉达瓦的原创作品

《红色甘孜,炫舞踢踏》

点击,用你的耳朵开始阅读吧

图片






滑动阅读

红色甘孜,炫舞踢踏

                ——曲吉达瓦

粗犷中透出轻灵活泼,闲逸和急速并存,豪迈又不失优雅,兼具自然、绚丽、潇洒、热情洋溢、奋发向上等形容词时,说它集三千宠爱于一身毫不为过,而众多赞美之词亦未能使它骄傲意满。相反,甘孜踢踏不忘根本,又锐意进取,从康北高原跳到了巴蜀大地,又一路跳进了中南海。直至2014年11月,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百多年前,远去拉萨求学的几位学生背包里带着未来会改头换面成为藏学博士的隐秘心事,拖着疲惫的身躯,从甘孜徒步起行,穿越高山峡谷、江河原野,一路风餐露宿。当雄伟壮观的布达拉宫映入他们布满血丝的眼睛时,歇了一夜的朝阳正冲破皑皑雪山的阻挡,它的万丈金亮瞬间在这一片高原跌宕开来。在拉萨拜师学艺并不算困难,难的是学艺不精而导致穷困潦倒,最终一无是处。努力学习知识以回报家乡是他们一直以来的梦想,而其中一位天赋不足功课又不行的学生毅然选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即钻研名为“堆谐”的舞蹈系列,并将它学得透彻。

这几位毕业返乡几年后,民间俗语便在甘孜的大街小巷传了开来:求学三年有余,没有学到学问。三大寺的舞蹈,学得满载而归。

于是百年前的甘孜踢踏经过一路的飘零和当时舞者们的改良初出茅庐,这也为甘孜成为中国 “踢踏舞的故乡” 打下了敦实的基础。 

横断山脉东北边缘,一处丘原向山原的过渡带雅砻江上游缓缓流出甘孜县。

站在山岗感受高山寒温带气候,在五月中旬带来了阵阵寒意。我极目遥望,除去云杉、冷杉、柏树仍在茁壮成长,所剩之地便是雪山围绕的天堂,天然草场广布,耕地集中连片,早已适应高寒缺氧低压的秏牛和藏山羊在与獐、鹿、狐、熊、豹、狼等野生动物斗智又斗勇。

近处马蹄声声响起,远方路旁的喇叭在大声轰鸣,大地只是默默无语。雅砻江奔腾喧嚣,沉重繁杂的历史浪潮一股又一股地叠加了过来,携带着本该属于文化内涵的思索与追寻奔泻而出。这样奇妙的矛盾,使我思绪的起点和终点,都在茫然间超越了地域和空间的限制。

甘孜百年前的风雨响动和历史的车轮,开始在我耳畔回响。

那里,从前土司下属穷苦人民的挣扎和哀伤在隐隐嘶吼;直到红四方面军、六军团经历一路的艰难成功会师,朱德总司令与格达活佛间珍贵的友谊,帮助当地劳动人民与红军建立了深厚的情感,再到成立博巴政府,这里的每一处细节,都能看见甘孜踢踏的身影。舞者们步伐轻灵沉稳,每一个动作都能将黑白的背景扬成色彩。渐渐地,他们的黑与白有了鲜亮的衣着和首饰,蓝天白云下,众舞者以高扬奔腾的节奏诠释着激情,人们的笑脸显现着胜利与解放的喜悦。

自此开始,甘孜现代化、立休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开始逐渐建立起来。317国道翻过重山贯穿全境,227国道穿过峻岭南北贯通,连接周边六个县,后格萨尔机场又通了航。

交通枢纽、区域辐射、勾连南北,当这些词出现在这片苍莽的藏北高原,它终是有了 “主心骨",从此它的神秘被世人所知,而它也走向了世界。这样的 “主心骨",造就了康北商贸物流和游客集散中心。雅砻江沿岸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配上灿烂厚重的民族文化,给予了甘孜踢踏别样的风采。

“再没有比甘孜踢踏更欢快而奔放的舞蹈了。”身旁的汉地朋友发出了他对于甘孜踢踏由衷的感叹,而那时我的回答是:“歌声和舞蹈实际上是表达人们对生活的感激和热爱,都说藏族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实际上是因为藏族人更擅长利用肢体语言去表示欣庆抑或颂扬。”

后来回想,从前的人们为丰收,为婚庆,为自由和烂漫起舞。如今,他们为民族团结,为国泰民安,为国家昌盛而舞。而神采奕奕的舞蹈,同样返还了他们双倍的快乐。这样愉快的情绪悄然传递,不觉间形成了崇尚歌舞的愉悦氛围。快乐中,身旁一位藏学老师引用了句民间俗语:为了尽情踢踏,穿了牛皮靴子,如若皮靴不破,踢踏不会停止。

就让我用我拙劣的文字,去尝试描述那一次像风一样的舞蹈吧。

最先听到一句高声喝声:“阿若措,让我们来跳一场欢快的踢踏吧。”只见为首的舞者有些年迈,向着身旁坐着的年轻人大声说道。观众席被这一声豪迈的吆喝声打动,围观群众 “噶嘿嘿” 的高吼声不绝于耳,如浪潮般汹涌在巍峨雪山下,群山草地间。

“拉索哦~哦”,众舞者立即高声作答。

一群年轻人快速站起身来,排成一排,张开双手,整齐地向着辽阔的草原奔去。四声前进式的音乐响毕,舞者们便有序跳了起来。

是的,舞者们的笑脸如蓝天白云般晴朗白皙,雪白的哈达随风摇曳,红色长袖随着律动画起令人痴迷的弧度,长袖转回,影子撤离,绣着八宝图案的天蓝色灯笼舞蹈裤下,是一双擦得油光发亮的黑马靴,闪转腾挪,右脚挂着铃铛,脚尖轻点地面后立刻扬向空中,左脚接着踏步旋转,侧身腾跃后欢快点地,接着旋转回去……声声惊叹中,我眼眶早已湿润,仿佛看到甘孜人民经历土司的压榨,战火的洗礼,见证红军在甘孜大会师,与当地人们书写美好新篇章的一幕又一幕。

为了更好地抒发这种在生活和经历中提炼的情感,甘孜踢踏的舞蹈动作不断革新,当地人民群众对于新生活的美好向往,完整而健康地浓缩于阵阵踢踏声中。

长袖飘舞蓝天,踢踏敲打草原,舞者们踏出如风般的脚步,将一片热闹欢腾传递给人们。

一曲一舞终了,观众传来山呼海啸般的喝彩声:“再来一个,再来一个。”这是康北高原民众对于一首歌最大的赞美与肯定,而如今这样的场面竟出现在一个舞蹈里。观众似乎完全没有过瘾,在他们看来,众多舞者更像是一群矫健的虎、轻灵的兔和飞翔的鹰组成的新的生命体,这样的生命有着磅礴的生机、强健的体魄和优美的步伐,都想着要继续看一看这风一般的甘孜踢踏,想要再次领悟这蓬勃的生机与曼妙的舞步。

“让我们来跳一场欢快的踢踏吧。”我是后来才知道这一声喊声,来自甘孜踢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邦文老师之口。初次采访他,才知道他的藏名叫多吉尼麦,老爷爷身体依旧硬朗,消瘦的身体里仿佛蕴藏着强大的精神能最。

每次他去一些地方教舞蹈,便有人说他跳了一辈子踢踏舞,跳跳跳,还在原地跳。有什么用呢?他只是反问:“我只要去街面转上一转,大家都会弯下腰来尊称一声老师,这不就够了吗?”

陈邦文老师出生于1946年,对舞蹈有着特别天赋的他,因家里原因并没有考艺术学校,而是收到了甘孜州民族干部学校的录取通知。毕业后陈老师在县委宣传部任职,又调至文教局当文化股股长。在他认为跳舞的梦想变得愈发遥远而准备放弃时,他认识了一位将甘孜踢踏跳得出神入化的老者——益西嘉措。于是事情有了转机。陈邦文老师自愿调至文化馆担任舞蹈编导老师,其间一直在益西嘉措身边刻苦学习。出色的天赋很快让这位勤奋刻苦的小伙子领悟到了踢踏舞的精髓,随后他又深入甘孜各个村落,去汲取丰富的民间艺术营养,将之融入踢踏舞中。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便感觉到甘孜踢踏真正的成型了。“陈老师如是说。

满桌的奖状讲述了他之后愈发成功的艺术道路:《流水欢歌》获文化部优秀节目奖;《青春的舞步》获四川省优秀文化作品奖;《民族团结幸福多》获民族艺术节一等奖;《欢腾的康巴》获民族艺术节创作奖……

一路喜事连连时,邢耗传来,远在家乡的父亲突然去世。陈老师犹记得离别时分深蓝天空布满零零散散的星光,冷风拂过脸庞,门口的黄狗投来落寞的眼神,父亲披着藏袍追下楼给他拿了路上吃的馍馍,让他回来时从成都带一个大西瓜过来尝尝。

听到消息后他泪洒舞台,当时成都到甘孜有三四天的路程,他该如何抉择?代表全州的文艺调演,他能走吗?走了谁顶?身边的人都劝他即刻出发,不要犹豫。可他明白,电报也说得清楚,父亲已经离世,明天就要演出,忠孝难两全。最终,捂紧的铺盖里传来一位康巴汉子的呜咽声。

次日的表演不负众望拿下了一等奖的荣誉,陈老师一言不发,拿出早已收拾好的行李上了车。三天后在天葬台上,一个滚圆的大西瓜混着泪珠被他一刀刀切开供奉。

辛勤的付出终是有了回报,"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 是四川省首届少数民族文艺工作组对他们团队作出的评价。之后,团队在他带领下,又代表四川省跳进了中央,参加省、市、自治区农民业余艺术调演,荣获优秀节目奖,因观众太过热情,掌声雷动又没有丝亳停歇的意思,于是他们返回去又跳了一次同样的踢踏,就是这次成功的会演使他们跳进了中南海。

那一次演出完毕后吃饭,陈邦文老师永远不会忘记领导亲切的开场问候:“今天由我们国务院请各位艺术家吃个便饭……"

甘孜踢踏毫无疑问是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可怎么传承?如何发扬光大?能不能保证保留原生态的同时又跟得上时代?当这样一连串的问题丢在陈老师面前时,老者淡然一笑,只是给了一个答案一《传铃》。

“艾玛拉吉索耶,正月十五时光,文成公主进藏,喜讯遍传高原,艾玛拉吉索耶。”这是舞蹈《传铃》的开头,老者用手掌敲打膝部发出的声响来控制节奏,唱出一曲喜悦的歌吸引来众多年轻人,他便开始教授这些青年踢踏舞的精髓。伴着优美的舞蹈,年轻人学会后又引导小孩子跳起踢踏舞,待孩子们学会后,老者与其徒弟欣欣然坐下观看舞蹈。舞蹈《传铃》讲述的正是祖孙三代踢踏舞的传承故事。

如这舞蹈一般,现实的甘孜也是年轻人不断学习发扬,传承者不断摸索创新。从小孩到妇女再到老人,从农牧民群众到国家工作人员,从学习者到教学者,每一个甘孜人都在默默地、不由自主地继承着它,并努力将这民族的东西合理地搬上现代舞台。艺术不分国界,更不分民族,在民族团结一家亲这个宏大背景下,甘孜踢踏似乎扮演着一个推动者的角色,努力把民族的东西装入更多现代人的心里,再将它推向世界。

作为甘孜踢踏非遗传承人,现年74岁,身着民族服装的陈邦文老师,依旧在草原上展现着他欢快的舞姿,即使竭尽全力只能触碰到这片地域文化的冰山一角,他也要以他自身轻灵倔强的姿态去贴近这片神秘辽阔的康巴大地。

个人简介

曲吉达瓦


今天我们推荐的作品《红色甘孜,炫舞踢踏》的作者曲吉达瓦,四川炉霍人,现工作于甘孜县司法局,在诗歌散文中抒写炽热情怀,其作品散见于巴金文学院公众号、《贡嘎山》《甘孜的甘孜》等杂志。


除了为大家推送优秀的作品

我们更希望从大家的文字与声音中留住最温暖的康巴

为此,早安甘孜栏目自推出起长期公开接受读者投稿

希望能与每一个有故事、有才华、想倾诉的你

在声音中相遇

>>>>投稿要求

读者可以只投文字稿

也可以自己录音将文字稿与声音稿一起投出

稿件要求原创,内容不限

文字稿件字数要求3000字以内

投稿时除了“录音+文字”之外

请附上“个人简介+联系方式(电话+微信)+生活照”

>>>>联系方式

微信:18942833085

邮箱:1093574604

<以上活动最终解释权归甘孜州广播电视台所有>

配音/叶凡
编辑/王玲娜
责编/宋雪华

审核/贺文怡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发表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我司立场
0
评论(0)
收藏
最  新  内  容
相  关  推  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