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公布2023年度全国地质灾害成功避险十大典型案例,其中泸定“6·26”雨洒坪泥石流避险案例作为四川省唯一案例入选。
2023年6月26日21时50分,甘孜州泸定县得妥镇发旺村二组雨洒坪因强降雨天气发生泥石流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14万元。因当地提前疏散转移群众,实现了22户106人成功避险。
从州级部门发布预警信息,到村小组全部转移,这场避险仅用了3个半小时,就完成了从州到县、从县到镇、从镇到村、再到每一户村民的信息传递。其中,从接到预警信息,到全部安全转移,发旺村二组仅用了1个小时。
快速的“叫”与“应”背后,是地灾避险机制的不断完善,和群众识灾、防灾、避灾、救灾意识的不断提升。
叫
从“逐级叫应”到“多通道发布”
2023年6月26日20时30分,泸定县得妥镇发旺村二组群防群测监测员邓勇清楚地记得这一时间,“那个时候,我就通过微信群、敲锣、上门喊等方式,把撤离的消息传递给了辖区内的每一户群众。”当时,距离甘孜州地质灾害指挥部办公室发布《地质灾害风险预警》,仅过去了3个半小时。
3个半小时,从州级到每一户,跨越四级的信息传递,“快”是如何实现的?
“我是当天下午六点左右,接到我们村支书倪学兵打来的电话,启动村级应急响应的。”邓勇回忆,但在那之前,下午5点,邓勇就在“群防群测微信群”中看到了甘孜州地质灾害指挥部办公室发布的《地质灾害风险预警》,随后不久,泸定县自然资源、水利、应急管理等部门会商后联合发布的《暴雨和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信息》也被转发到了这个群里,“那时候我就开始警觉了,马上回到了工作岗位。”
快速到岗,是基层地灾监测员发挥“地灾监测最后一公里”作用的前提,但村里的监测员多是兼职,无法全天候在岗。泸定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徐华松告诉记者,为了让各级防灾责任人、监测责任人、监测员做到“早知晓”,全县各乡镇、村组都建立了“群防群测微信群”,此外,泸定县还建立了地灾防治群、在建工程群、会商研判群等,“以往我们的机制更注重‘逐级叫应’,这样层层责任落实到人了,但也存在信息传递效率不高的问题,这些微信群的设立,让我们信息传递更‘扁平’,效率也更高了。”
全州层面,甘孜州在《汛期预警信息“喊醒”“叫应”机制》的基础上,又建立完善了《强降雨短临预警防范“四通道”机制》,除了规定暴雨蓝色以上和地灾、山洪黄色以上预警,通过新闻媒体、官方网站、值班通道迅速推送各级、各部门、各企业责任人外,还要求电信、移动、联通三大运营商建立“绿色通道”,逢暴雨橙色以上预警以及地灾、山洪红色预警,通过短信全网发布。
应
从“宁听骂声”到“没有骂声”
“宁听骂声,不听哭声”,担任村支书二十多年来,倪学兵一直践行着这一“防灾金句”,但最近几次转移,倪学兵发现,老百姓已经“很少有骂声”了。
“6月26日当天,我们的转移只花了一个小时,全程大家都很配合,没有怨言,效率很高。”倪学兵告诉记者,这与平时的演练、宣传分不开,“平时我们镇、村、组三级干部,都会不定时召开地灾防治专题群众大会,村里每个月还会组织几次演练,现在,我们村家家户户几乎都备有一个‘应急包’,除了吃的,老百姓还会把存折、金银首饰装在一起,一接到通知马上就撤离。”
防灾宣传和演练进一步增强了广大群众识灾、防灾、避灾、救灾意识,但要让老百姓理解和配合,防止“狼来了”式的不信任,还需要提高预警的准确度。
去年6月26日当天,发旺村共转移了101户310人,22户106人避免了可能的伤亡,对于一个有1100余人的村子来说,这次的预警是如何做到如此“准”的?
“泸定县气象局购买的两台X波段全固态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起到了关键的短临预警作用。”徐华松告诉记者,与常规雷达相比,该雷达具有可靠性高、探测精度高、无人值守、全天候24小时连续工作等特点。
此外,基层监测员专业度的提升,也是预警准确有效的关键,6月26日当天,监测员邓勇通过“河中水流变急、变浑、且水中出现树枝等漂浮物”等现象,准确预测出了泥石流的暴发。
“虽然当监测员才三个月时间,我已经参加了四五次培训了,这些知识,都是从培训中了解到的。”邓勇说。
来源/ 川观新闻
编辑/ 黄微
责编/ 刘睿娟
审核/ 李强
监制/ 谭荣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