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6)日,四川日报头版“向云端——寻路川藏线上的中国”特别报道整版聚焦康定市,分别介绍了新都桥、国道318线的折多山路段,以及折多山隧道等重大工程进展,一起来关注《向云端·康定市》。
《向云端·寻路记丨“桥”上新“景”》
↓↓↓↓↓
路标名片
康定,地处四川盆地到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之间的过渡地带,是甘孜州州府所在地,具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是川藏咽喉、茶马古道重镇。康定市新都桥镇位于川藏公路南线和北线的交汇之处,已成为川藏公路沿线优质的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
从甘孜州州府康定市出发,沿着国道318线一路向西,翻过海拔4298米的折多山垭口,8月22日,当四川日报全媒体“向云端——寻路川藏线上的中国”采访组抵达新都桥镇时,地势陡然开阔,青稞泛着黄色的光晕,牦牛或悠立或慢走,让人马上联想到这里的另一个名字:“摄影家的天堂”。
航拍新都桥镇。川观新闻记者 黄潇 摄
进入小镇,车队缓慢前行,沿路清一色的酒店和民宿。新都桥是川藏公路南北线的交汇点,得天独厚的位置、美丽的景色,带来了文旅产业的繁荣。一个惊人的数字是——镇上的床位数量已经超过户籍人口。
2004年,川藏公路全面改造,大批游客涌入,让新都桥这个原本普通的干线公路过路站声名鹊起。但随之而来的,还有民宿同质化严重、文旅体验单一等问题。
不过,此次走进新都桥,采访组发现,20年过去了,这座文旅小镇上,又有新“景”可循。
“桥”上的新课题
中午11点半,新都桥镇聚福楼饭店迎来了第一波吃饭的客人。老板姓杨,雅安人,2009年便来到新都桥做生意。“听本地人说,2000年以前,这里只有一条街、几幢房子、几家店铺。”
今时不同往日。进入新都桥镇前,甘孜州公路建设服务中心康定公路分局局长扎西邓珠带采访组登上折多山垭口,准备在此停留打卡的车辆排起了长队。这段时间,久负盛名的“康巴第一关”,保持着日均双向通行小车2万余辆,大车700余辆的通行量。
“国道318线不缺游客。”2022年,老杨租下了河边的新铺面,餐饮之外,还做起了民宿生意。餐饮住宿业是新都桥地区文旅产业的绝对主力。新都桥镇户籍人数10831人,床位数却达到了12912个。去年,新都桥全镇仅酒店、民宿营业收入就达2.4亿元,创历史新高。
但“老杨们”也面临着新的课题。
曾经,折多山路段由于山高弯多、道路狭窄,通行缓慢。作为下山后的第一站,新都桥就像是一份“礼物”,高原景色让人分外惊喜,游客也可在舟车劳顿后稍事休整。2018年底,雅康高速全线通车,这是进入甘孜州的第一条高速公路,将成都到康定的用时从7小时缩短为4小时。不堵车的情况下,沿着国道318线再行进近2个小时,就能抵达新都桥镇。
路的通达,固然让人欣喜,但一个问题是:既然游客有时间赶往下一个目的地,那么,新都桥用什么将他们留下?
新都桥镇党委副书记、统战委员谭雪锋向采访组补充了一组数据——全镇现有酒店民宿1213家、餐饮饭馆824家、商超旅拍187家。在“床位数比户籍人口数还多”的情况下,难免出现“千篇一律”的窘境。
面对难题,有人从中看到了机遇。
连日来,新都桥镇下柏桑三村赞巴·明境民宿总经理马军正忙着筹备一场在黑帐篷里举行的篝火晚宴。这里的19间客房,最低价格的房间超过2000元,是镇上标杆性的高端特色民宿。
赞巴·明境民宿。川观新闻记者 华小峰 摄
赞巴·明境的老板刘国健是北京人,之所以将自己的第一家民宿开在新都桥,其中一个原因是:国道318线和国道248线在此交汇。
从新都桥向北,是“川西环线上的王冠”雅拉雪山,一路穿越塔公草原,就能遇见草原雪山的盛景;从新都桥向南,则是贡嘎雪山,驱车3个多小时,便能到达子梅垭口——近距离观看蜀山之王的绝佳之地。而沿着国道318线继续西进,则将抵达“天空之城”理塘,又可南下稻城亚丁及香格里拉。
在川西旅游分化出大环线和小环线的今天,新都桥仍然是旅行的必经之地。
今年2月,马军从苏州一家国际品牌酒店来到赞巴·明境,凭借13年的从业经验,他发现,新都桥的酒店民宿行业普遍存在产品单一化和业态单一的问题,而精品化有利于突出重围。
从繁华的都市来到宁静的小镇,马军并没有什么落差感,相反的,他将新都桥看作职业生涯的新天地。新都桥也没有辜负他的期待——今年6月,民宿的出租率超过60%。在高端民宿市场中,这一数据已较为可观。
发展的新路子
名字中带“新”的新都桥,要蹚出一条发展文旅的新路子。
谭雪锋总结了三大思路:以赞巴·明境等高端特色民宿为标杆,突出文旅融合,打造一批特色民宿产业集群;以鱼子西“极景圣地”作为示范点,辐射带动周边旅游发展,同时以贡嘎山、雅拉雪山等景点为依托,打造一批“极景圣地”景区;围绕国道318线及国道248线,通过“路边经济”模式,打造一批休闲观光“打卡点“集群。
夜色下的新都桥镇。川观新闻记者 李强 摄
民宿要“新”。2023年,康定市印发支持旅游民宿发展九条措施,其中提到鼓励精品建设,对新建成运营1年以上且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超过1000万元的精品民宿给予奖励。
在新都桥镇新一村,8月初,帕瑞南卡度假酒店开始试运行。这里按照5星级酒店标准打造,沿河道共有19间套房,客人预定排期已到3天后。“全村190余户村民,家家户户都吃‘旅游饭’,共有上百家酒店民宿,但高端民宿还是头一个。”新一村村委会副主任扎西拉姆说。
新一村以本村35亩村集体荒地以及政府专项资金200万元入股帕瑞南卡度假酒店,占40%股份。酒店承诺每年保底分红新一村10万元,经营收入超过10万元后,新一村可分红20%。酒店总经理隋国宇告诉记者,虽然经营时间不长,酒店的红火,已吸引了雅江、巴塘等地的不少“取经者”。
业态要“新”。走进新都桥镇新二村的“摄影天堂小镇”,在氆氇文创中心,游客正在体验当地特色氆氇书包、挂毯、香薰等产品制作。单纯的食宿行,已进化为多元化的休闲体验,带来“可感可触”的旅游新业态。
谭雪锋告诉采访组,“摄影天堂小镇”是新都桥填补产业短板,推动全镇旅游业实现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转变的核心项目。目前,二期项目正在打造,共有40个商铺,目前销售已过半,预计明年初投入运营。
商家们的积极性,源自切实的数据。2023年,小镇一期项目各类酒店民宿、餐饮商超接待容纳游客量达143.8万余人(次),创收破亿元。小镇上,也不再只有酒店民宿,从生态旅游、特色高原餐饮,到民俗文化体验、农牧产品销售,新二村农牧民2023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683元,较2020年增幅达109%。
地标要“新”。去年9月,四川省印发《提升川藏南线暨理塘至亚丁公路服务设施、支撑打造G318世界最美景观大道实施方案》,其中提到,要规划建设“6+9+N”服务设施体系。作为6个主题服务区之一,“摄影天堂”主题服务区就坐落在新都桥。
正在建设的“摄影天堂”主题服务区。川观新闻记者 肖雨杨 摄
“四川正在打造大香格里拉交旅融合区,我们要打造好最美景观大道上的‘明珠’。”甘孜州G318主题服务区建设组新都桥服务区负责人曾彰羽介绍,作为摄影主题服务区,挑空廊桥观景台和摄影展览馆正在加快打造,同步配套建设停车场、公共环保厕所、商超餐饮、司机之家、供氧补给点、便民医疗、车辆维修、应急救援、加油站、充电站、加氢站等23项服务功能。
“小聚集,大分散。”谭雪锋反复强调,围绕旅游环线建设,新都桥的小镇、景区、村庄需要形成更加立体的“三维空间”,搭建多元化的旅游供给和产业体系,由此畅通城乡经济循环,绘出镇村融合的新图景。
马军也注意到,今年来,镇上又有不少“新邻居”,都是知名的高端酒店品牌。赞巴·明境也在解锁新尝试,除了篝火晚宴,还有藏家拜访、采摘活动、轻徒步等。目前,民宿两天一晚的游客占比近半数,但他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在新都桥多留几天。
新都桥即将迎来最美的秋天。赶往下一个目的地的采访组,无缘遇见红色的枫叶、白色的雪景;但毫无疑问,从全国各地赶来的游客,将在“桥”上遇见新的风景。
《向云端·特写丨折多山下新“康定情歌”》
↓↓↓↓↓
折多山隧道对于他俩来说有着特殊意义:同甘共苦。“甘”是甜蜜的岁月,俩人在建设隧道的日子里结婚、生子,如今孩子已经5个多月了;“苦”是并肩挑战事业的难。
折多山隧道是在建康新高速一大“难”。作为蜀道集团四川路桥川交公司康新高速总承包指挥部工程部长,毛磊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所辖2个标段的技术、质量和科研创新,折多山隧道只是其中的一个工点,却耗费了毛磊绝大部分精力。
折多山隧道。黄潇 摄
位于康定城以西的折多山,垭口海拔近4300米,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将西面的青藏高原隆起地带和东面的高山峡谷地带分隔了开来,有着“康巴第一关”之称。目前,通行折多山需从山脚爬上垭口,30多公里路海拔高差超过了1700米。康新高速折多山隧道建成后,仅需几分钟就能穿越!
为实现这一构想,2022年5月,毛磊和同事们顶着雪花,来到折多山下,从东、西两侧相向对打。高原条件艰苦,昼夜温差极大,但毛磊一直坚守一线。在公司领导的关心下,2023年初,同在蜀道集团四川路桥川交公司工作的陈玉萍被调来康新项目,夫妻双双奋战折多山隧道建设。
要成功穿山,并不容易。受构造断裂带影响,折多山隧道不良地质极其发育,瓦斯、大变形、涌水突泥等接踵而至。从2022年进场建设至今,隧道仅掘进1000米,平均每天只有1.5米,而一般地质条件下,隧道每天至少能掘进5米。
最让人头疼的是大变形。“岩体不是完整的,好像被刀切过,而且是多个方向切割;岩层也软,基本上是千枚岩、碳质板岩,轻轻一捏就碎;地下水也发育,进一步软化了围岩。”毛磊说,隧道掘进时会受到高地应力的作用,如果岩体强度低、自稳能力差,初期支护结构不足以对抗这种挤压力,就容易导致隧洞初支变形。
今年5月,隧道遇到了从未有过的大变形,收敛和沉降值达到90厘米,是设计允许值的6倍,已开挖的隧洞被挤压变形,初支的钢架成了“麻花”。设计、业主、监理、施工单位和协作队伍天天碰头,定处置方案、看处置效果,管理人员轮班24小时守着洞口。足足半个多月,终于成功处置。
那段时间,毛磊忙得脚不沾地,一天恨不得有25个小时,也没有时间和休产假的爱人视频,远在资阳老家的陈玉萍只能干着急。产假一结束,她就把孩子托付给父母,回到折多山下,和爱人并肩作战。2024年8月,四川日报全媒体“向云端——寻路川藏线上的中国”采访组来到康新项目时,两口子才重逢不到半个月。
毛磊和陈玉萍。华小峰 摄
虽然建设难度大,气候环境又艰苦,但毛磊没有打过“退堂鼓”。“我们是交通人嘛!再难的项目,我们都要想方设法攻克。”这位年仅30岁的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言辞坚定。
他历数项目建设所用的科技化手段:采用综合性的超前地质预报,探明前方地质条件;采用全机械化作业,降低施工人员安全风险,提高作业效率……毛磊侃侃而谈时,陈玉萍坐在一旁,满眼信任和憧憬。
折多山隧道出口处不远,有一条高原河流,河水清澈风景如画。但来到项目一年多来,因工作忙碌和分离,两口子从没去逛过。采访组来的这天,项目建设顺利,毛磊难得地准时下班,和妻子去河边溜达了一圈。
蓝天、白云、绿草地,两个身着橘色工作服的身影点缀其间,构成美丽画卷。在《康定情歌》的诞生地康定,小两口同心奋战折多山隧道建设的新“康定情歌”正在唱响。
《向云端·见闻丨三车道的折多山翻山路好走了》
↓↓↓↓↓
“吓死人的二郎山,翻死人的折多山。”常跑川藏线的人,都听过这句“江湖话”。8月21日,四川日报全媒体“向云端——寻路川藏线上的中国”大型行走调研报道组来到康定,向新都桥方向进发,准备感受下艰难翻越折多山的滋味。
折多山路段 肖雨杨 摄
没想到,甘孜州公路建设服务中心康定公路分局局长扎西邓珠听说后,神秘地一笑:“难不难,体验以后才知道!”
折多山在康定城以西,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其东边为山区,西边则是青藏高原的隆起地带。从折多山起,川藏公路翻越的高山海拔跃升至4000多米,因此折多山也有“康巴第一关”之称。
折多山垭口 华小峰 摄
采访车从康定城驶出,沿国道318线驶过康定新城、再往折多山行去,一路爬坡而行。上下行的车辆很多,有的时候前方货车行驶缓慢,只能跟在货车后面慢慢爬行。
通过和省道434线交界的两岔路口后,眼前豁然开朗:原本的两车道变成了三车道,下行仍是单车道,而上山方向则有了两条车道!在公路导引牌的提示下,上行的大型货车自觉驶上最右的车道,小汽车则从中间车道快速通行,通行效率提高了不少。
路变宽了,但弯道还是多,基本都是回头弯。车行其间,感觉快到坡顶了,又转回头去继续爬坡。低头可见来时路,车流逶迤;抬头,个个“之”字型挂在山间,隐约可见路侧的护栏。数不清多少个弯道,采访车终于来到了垭口,这里熙熙攘攘,停车场入口,车辆排着队鱼贯进入。
折多山路段 黄潇 摄
我们算了算,从山脚的两岔路口到海拔4298米的垭口,里程30多公里,海拔高差超过了1700米!难怪要用无数的“回头弯”来拉长里程,减缓坡度,让车辆能顺利登顶。再一算时间,这段路只跑了1个小时!
“2023年,我们对折多山路段进行了提质改造,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增设了三车道。”扎西邓珠说,折多山是川藏公路上进出甘孜州的重要路段,车流量大,尤其近年来,自驾旅游人员与日俱增,高峰期车流从2020年的单日2000辆增加到了现在的单日2万辆。建成三车道后,实现客货分流,通行效率大幅提升了。
折多山路段 华小峰 摄
虽然路更好走了,但是扎西邓珠也提醒,折多山天气多变,对交通影响大,通行折多山需关注天气状况。
“折多山只有两个季节:冬季和大约在冬季。”他说,折多山一年四季都有飘雪,而从10月至来年4月降雪增多,常常需要撒融雪剂、铲冰除雪。比如今年4月,折多山连续降了多日大雪,折多塘养护站的职工们连续奋斗了4个昼夜。
《向云端·故事丨我们的28分钟,他的28年》
↓↓↓↓↓
黝黑的皮肤,黑框眼镜,一打招呼就自然地咧嘴一笑。一见面,王康洪就让人觉得心里踏实。
8月21日,四川日报“向云端——寻路川藏线上的中国”采访组来到折多山。“折多”来自藏文音译,意思是弯弯曲曲的样子,这与翻译成的汉字“折多”本义暗合。
采访过程中遇到的另一个暗合是:我们行驶在王康洪工作的养护路段上,用6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花了我们28分钟。今年,王康洪当养路工人的时间,正好28年。
这是我们通畅的28分钟,这是他坚守的28年。
一干就是28年,会不会觉得“苦”?“辛苦是肯定的。”只举一个例子,此前遇到大雪封山,他们为了清理积雪,连续4个晚上都住在车里,12个人轮班休息,用融雪车融,用铁锹铲,尽快让道路恢复通畅。“这样的状况不时就会发生,我们养路工人要时刻做好准备。折多山上的养路工,都是随叫随到。”
当记者问道:“如果只能用一个词形容二十多年的养路生活,你会选择哪个词?”他给出的答案竟不是“辛苦”,而是“自信”。
自信,来自两瓶矿泉水。
一次,王康洪正对破损路面进行养护修补。一辆卡车停了下来,司机降下车窗,递给了他两瓶矿泉水。“你们辛苦了,没有你们的修补,我不知道要爆多少次胎。”
他至今也不知道这位司机姓甚名谁,但当时的场景就像一块炽热的印记,一直留在他脑海里。“我们的工作很基层,甚至很脏很累,但受人尊敬。”
尊敬还从线下传到了线上。最近几年,老王还玩儿起了抖音,在互联网平台给大家普及折多山驾驶的注意事项。现在他还是一个小红人——有2.5万粉丝,70多万获赞。
王康洪在线上直播
“随着道路不断升级,折多山出现事故的频率越来越低,我也有更多闲暇时间为大家介绍周边景点,讲讲藏族文化。”去年,康定往折多山垭口方向的爬升路段将既有两车道拓宽为三车道,在最右侧增设一条爬坡车道,让重载车辆和小汽车各行其道,使此前慢车、小汽车混流,行车干扰大造成的拥堵得到解决。
“路更好了,自驾的人更多了。我的特长就是熟知路,大家关心路况关心天气,我就开直播给大家讲。”老王说,他的直播间高峰时在线人数超过2000人。后台还经常有人跟他请教高原山路驾驶知识,他都一一热心解答。
在甘孜州公路建设服务中心康定公路分局贡布卡养护站的办公室里,挂着几幅锦旗。“都是在抖音上向我求助的一些自驾旅客送的,能帮到他们,我也很开心。”
离开养护站,我们的车辆平稳行驶在国道318沥青路面上,前往下一个点位。支撑我们平稳行驶的,是沥青下面,一颗颗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不知倦怠,但又越来越“自信”的路石。
来源/ 川观新闻
编辑/ 黄微
责编/ 宋雪华
审核/ 贺文怡
监制/ 谭荣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