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州传媒中心主办       热线:0836-5124430       
“两路”精神 甘孜印记丨《四川日报》今日第5版 整版聚焦甘孜州 报道鲜水河畔“众人拾柴”的动人故事
2024-09-11 17:41
2024年是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70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就“两路”建成通车6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明确提出弘扬“两路”精神10周年。穿越世界屋脊的两条公路,宛如洁白的哈达,将雪域高原和祖国大家庭紧密联系在一起。

70年前,绵延4360公里的川藏、青藏公路穿越历史和未来,同时通车拉萨。11万藏汉筑路军民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世界屋脊,跨怒江天险,攀横断山脉,渡通天激浪,越巍峨昆仑,创造了世界公路建筑史的不朽奇迹。

70年来,“两路”已然由交通物流大动脉,发展成为新时代的经济发展大走廊、文化交流大走廊和民族融合大走廊。









近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军事频道走进甘孜推出“两路上高原”融媒体特别报道;四川日报社、西藏日报社和青海日报社联合推出“向云端——寻路川藏线上的中国”大型行走调研报道;中共四川省委党刊《四川党的建设》、中共重庆市委党刊《当代党员》联合推出“行走川藏线看变化”主题采访。各家中省媒体行走川藏路看甘孜巨变,用镜头和笔触聚焦甘孜,深度深入川藏线上甘孜州的每一个角落,以媒体视角生动展现了一代代甘孜儿女顽强拼搏、切身传承“两路”精神和甘孜州这70年在经济、文化、旅游、医疗、教育以及新质生产力等方面的巨大变迁和发展。








甘孜州传媒中心《“两路”精神 甘孜印记》栏目分期展示中省媒体的报道,用文字、图片、短视频、AIGC等多元产品形态,展现川藏公路甘孜沿线发展新亮点,探寻民族团结新风尚,挖掘“两路”精神新表达,向世界呈现一个新时代川藏路上团结富裕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甘孜。



今(11)日,四川日报第5“向云端——寻路川藏线上的中国”特别报道又一次整版聚焦我州炉霍县,展示了炉霍县近年来在产业发展、资源开发、医疗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绩;讲述了马来西亚国立大学经济学博士张藜山在炉霍交纳村的故事;讲述了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等专家集结成功帮助炉霍县唇腭裂患者重拾自信笑容的故事。一起来关注今天的《向云端·炉霍》。

向云端·寻路记丨鲜水河畔 众人拾柴

路标名片


炉霍,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甘孜州中北部,清澈的鲜水河穿境而过,国道317线从东南至西北贯通全境。是甘孜州的北路重镇,也是川藏路北线进入西藏以及青海省、甘肃省的交通要冲。因特殊的地理条件,大自然赐予了炉霍梦幻般的美景和深邃的文化,被誉为“崩科之都”“唐卡之乡”。


森林茂密,草地广袤,旦都喀雪山婀娜多姿,河谷迂阔多变……沿国道317自西北向东南穿越炉霍县,所经之处,风景各异。奔腾的泥曲河和达曲河在炉霍相遇,交汇成鲜水河穿境而过,为这片沃土增加了江南般的诗意。


丽的炉霍,也是四川省39个欠发达县域之一。2023年9月四川省39个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工作启动,在过去帮扶机制的基础上,多支力量进一步在炉霍集结。

8月20日,“向云端——寻路川藏线上的中国”采访组抵达炉霍。当地干部说,现在流行“city walk”,推荐你们“country walk”寻变化、看发展。在这次特别的采访体验中,我们不断地追问,炉霍如何“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不掉队、赶得上”?众多帮扶力量,为炉霍带来了什么呢?



产业项目是帮扶重点

从炉霍县城出发,熊猫大道与奔腾的鲜水河并行。


天光云影徘徊在虾拉沱镇上空,极目四望,天高地广,心驰神荡。这里是当地著名的粮种生产基地,此时几台收割机一字排开,穿梭在热固村的青稞田里,快速翻滚之间,扑鼻而来青稞收割后的清香。


刘海婷在一众工人中不咋起眼,皮肤晒得黝黑,提到收成眼睛笑得眯成缝。“平均亩产500斤,今年保准挣钱啦!”


2021年,山东人刘海婷从青海来到炉霍,成立鲁川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鲁川公司),在这里种青稞,流转土地连年增加:2022年2000亩,2023年8800亩,今年达到1.2万亩,还连带种了几百亩油菜和饲草,被当地人称为“青稞大王”。


鲁川公司这一套不简单:3500吨青稞秸秆粉碎后作为粗饲料,和饲草一并养活了800只羊,600头牛;3000多吨牛羊粪便高温发酵,形成有机肥还田,偶尔还能对外出售。“目前只收了1/3,预计种养循环年产值能达到2000万,利润约莫500万。”


吸引他来炉霍“淘金”的,除了炉霍县真金白银的土地流转激励政策,还有托底性帮扶的力量。成都市锦江区利用援建资金500万,帮企业建起了1500平方米,年处理能力4000吨的粪污资源化利用处理车间,今年1月顺利投产,为种养循环补齐了关键一环。四川省种子站、四川农业大学等也在不断提供智力支持,寻找当家品种,“从种到收,不断有专家来指导”。就在记者采访时,另一家帮扶国企四川联通,正为基地安装监控设备。


“众人拾柴”的托举,还烧旺了当地的俄色产业。鲜水河谷间,一幢幢白色厂房与满园格桑花相映成趣,这里是炉霍俄色茶现代林业产业园区。


“啥是俄色?”炉霍雪域俄色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雷敏指指眼前,茶叶随着沸腾的雪水,在玻璃杯中旋转。“就是你们来的路上看到的树。”俄色树,雪域高原地区独有的稀有树种,它生长在青藏高原东缘鲜水河谷的悬崖和河岸边,部分树龄达到百年。在社交媒体上爆火的“俄色花海”就是本尊。


这也能做成茶?雷敏说,不仅是茶,8月中旬在杭州直播,新产品俄色果肽卖了1.4万盒。还有俄色雪菊茶饮、俄色果原浆果汁、俄色果酒、俄色果中药饮片……“一株俄色,在我们这儿浑身是宝,去年公司产值达到2000万,今年有望突破3000万。”


从前,园区只有二三十亩,仅三条俄色茶的生产线。浙江省玉环市投入1450万元,在园区建起了俄色叶中药饮片GMP生产车间、实验室及相关配套;锦江区也为园区投入500多万元。如今,园区从种植到生产,再到展示功能一应俱全;产品扩展到7个大类,从食品到药品,涉及20多个系列。


择优选择、化零为整、充分整合、集中力量,是炉霍在实施托底性帮扶中的一大特点。炉霍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李峰告诉记者,产业结构不优、现代产业体系不全、新兴产业支撑不足、缺乏引领发展的大项目是最突出的县情。面对来自各方的帮扶力量,炉霍县成立托底性帮扶工作专班。目标,主要围绕“五张清单”的工作任务来;机制,每月召开专班联席会,确保月月有任务,月月有目标,以月保季,以季保年,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更确保帮扶资源落在关键处。


资源开发利益共享

39岁的其吉是炉霍县高原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元老级员工,如今已经成了基地管理员。


过去,炉霍县农牧业“小、杂、散”,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2015年,炉霍县整合全县88个贫困村援建资金,在虾拉沱镇流转土地1500亩,建设高原现代农业产业园,引进盛煌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运营。


301个有机温室大棚次第舒展,碧透于蓝天之下,一望无垠。走进大棚内,黄亮的小番茄、翠绿的水果黄瓜挂满枝头。在“土地集中、各村飞地、龙头经营、入股分红”的思路下,每个大棚每年兑现3万元分红收入,并为群众创造务工收入和土地流转收入。


其吉在2018年进入园区工作。一开始,她在棚里干活,种植、拔草、摘果,一天的工资是100元。三年后,她晋升管理层,工资涨到150元,更多负责技术指导、员工管理。村里有20多人在此务工,得益于高原蔬菜和俄色产业,周边的村里的妇女大多有了工作,农忙时就请假,闲时就务工。


回到317国道,青山环绕,河流蜿蜒。离县城半小时车程,有一处新晋网红打卡地。温泉泡池,崩科藏房错落散布在高山河谷,掩映于山林,与自然相融,更有牛群、露营帐篷、篝火堆嵌在画中。这是位于上罗科马镇山野之中的热窝塘·高原民俗体验村。


自打在牧民定居点修建时打出温泉,上罗科马镇的镇长次召多吉就开始折腾搞文旅。打捆的衔接、帮扶资金,将13栋藏式建筑改造提升为民宿,还建起了两层楼的餐厅和服务中心。这里的房间,70%是藏族崩科式的建筑,30%融入了现代元素。


民宿除了管理员,服务人员都是当地居民。次召多吉透露,今年7月开始运营,至今的收入已达到50万元。


最让他津津乐道的是运营模式——“租赁运营”。房子,是老百姓的;运营,由专门的企业来。他们将资产按照100股确权到7个行政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脱贫户、监测户优先,全民受益、共享红利”的原则,第一年为项目培育期,免收租金;第二年分红20万元,第三年至第四年分红40万元,第五年开始分红60万元。每年在项目盈利后,提取30%用于村集体提留,70%用于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分红。按照脱贫户、监测户2股,一般农户1股的分红模式,分红覆盖全镇602户、2727人。


李峰说,资源变资产、温泉变景区、村民变股民,设计利益链接机制,就是为了努力让老百姓的致富之路变得“宽又阔”。


这是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并行的选择。锦江区第七批对口支援工作领队,炉霍县委常委、副县长张情说,省里对托底性帮扶考核三个关键指标之一,就是看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速。帮扶资金投入产业,最后的目的是鼓起老百姓的荷包,这也是检验工作的最终成效。


炉霍县交纳村

从被帮扶到走出去

县城以西,达曲河在与泥曲河“相拥”前,在这里转了最后一个大弯,将炉霍酪蛋白产业园环抱其间。走进康巴圣德牦牛产业有限公司的厂房,奶香扑鼻。这是四川唯一一家酪蛋白关联产品生产企业,也是全县第一家规上工业企业。


牦牛奶渣,是熬煮酥油茶产生的副产品。过去的奶渣,往往被牧民丢掉。实际上,其中富含的酪蛋白在工业、食品行业都有用处。2011年,炉霍县瞄准当地奶渣原料充足的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启动酪蛋白生产项目,成立了康巴圣德牦牛产业有限公司。


过去,有知名食品企业用过当地的酪蛋白原料,但囿于能源成本、交通成本,价格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为进一步提升酪蛋白产能,让炉霍的产品进一步“走出深闺”,2023年,锦江区投入200万元,为该公司新建一条年产2000吨的生产线,还引进京东方艺云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炉霍县牦牛产业集群酪蛋白深加工园区农产品交易中心。


张情说,今年锦江区投入400万元,用于酪蛋白新生产线设备定制采购、“智改数转”设备数字信息系统建设。通过与供应链管理系统相连,可实现原料从种植、收获、加工到销售的全过程追踪和管理,提高供应链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帮助炉霍产品走出大山,锦江区在知名商圈春熙路建了一座“崩科”藏房——“锦绣炉霍”展馆。这是帮助当地发展强农富民特色产业的重要“窗口”。雪域俄色茶、青稞系列产品、霍尔番茄、郎卡杰唐卡、华彩水晶唐卡、藏香等炉霍农特产品和文创产品,把“鱼鸟天堂”卡萨湖、“七色花海”宗塔草原等大美风光带进春熙路时尚商圈,让“鲜水首城·和美炉霍”的自然魅力在成都绽放。


托底性帮扶,带来了与发达地区的天然纽带,也为当地产业发展带来机遇。当地人不止“被”帮扶,也在利用这一纽带,积极寻求新的资源和渠道。


雷敏的目标,是2030年要让俄色中药饮片占总产值一半以上,关键就是要撬开全国市场。“下一步就是利用浙江对口帮扶的机遇,撬开医保渠道。”


在“七色花海”宗塔草原,著名的康区狮狐神山满载着历史的印迹静卧于草原中心,四周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从高空俯瞰,宛如一朵盛开的“八瓣莲花”。宗塔乡正以此为重心,倾力打造总体旅游产业发展集群规划。


但是宗塔草原不在国道省道沿线,应该如何获客?乡干部们不懂网络营销,怎么在社交平台上运营?这些依然困扰着当地。“成都锦江区有不少MCN机构。我们打算到锦江区拜访,召开网络推广座谈会,引进新资源带动我们发展。”乡政府办公室主任李杨说。


帮扶的力量,浸润到个体。在炉霍县中学,来自锦江区教科院附属中学的帮扶教师夏雪梅反复提到格然根噶翁姆。她印象深刻:帮扶之初的一次调查中,这个男孩主动提出基础不好,但是喜欢英语,希望在课堂上得到老师更多关注。课下也会预约时间,找老师请教。两学期下来,他的英语成绩从年级96名,提升至15名。


“不仅要给孩子们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给他们灌输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只要孩子们有自信肯努力,我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夏雪梅说。



NEXT



向云端·特写丨张博士下乡


两年的聘期,这才过半,张藜山就决定打续聘申请了:“服务期满后,申请继续担任交纳村‘博士名誉村长’,为炉霍发展贡献绵薄之力。”村里有什么魔力?8月21日,“向云端——寻路川藏线上的中国”采访组决定专程会一会这位张博士。

达曲河西岸的雅德乡交纳村,距离炉霍县城12公里,离成都有将近600公里车程。2023年8月,炉霍县借力人社厅,引进了21名“博士名誉村长”。马来西亚国立大学经济学博士张藜山就是其中一位。

所谓“名誉”,就是没有组织关系,只有当地县委组织部的一纸聘书;没有工资待遇,只有在炉期间的工作补助和往返交通费用实报实销。工作职责倒是不少:“参谋助手”“策划员”“服务员”“宣传员”“组织员”……目的就一个:让各领域的博士人才,发挥所长助力当地乡村振兴。

我们的汽车驶出317国道,不久就到了交纳村。清澈的交纳河穿过村庄,村口的红军树亭亭如盖,一幢幢红白相间的藏式崩科房散落山间。

未见其人,先闻其事。听说我们来采访张藜山,村里干部群众七嘴八舌讨论起来……“村里35户人,他早就走了个遍。”“这个博士不简单,能说会道,带来了不少资源。”

在村委会旁的一处工地上,记者见到了这位“名誉村长”。乍一看,俨然一位当地人,身形挺拔,脸和胳膊肘晒得黑亮。直到发出那口鲜亮的川东口音,记者才分辨出这是一位外来人。

交纳村全村共153人,村民大部分不识字,不会说普通话。别说博士,村里连个本科毕业生都没有。去年8月,交纳村村民为欢迎张藜山,为他献上一条哈达,从此他与村里连上了纽带。

成都到交纳村,往返将近1200公里。这样的路,张藜山一年里走了8趟。第一趟,他走访了35户居民,村里电线杆和电线老化、磨坊整改、修放牛棚、修桥、村里小路拓宽……这些问题他一一提出建议对策,建立台账;结合自身专长,他还特别考察全县的电商发展和炉霍倾力打造的雅德乡红心谷旅游项目规划,形成数千字的报告。第二趟,他当起了“讲师”,为全县乡科级领导干部培训如何用创新思维赋能农商文旅项目。

真正发力,是在2024年。5月,高原才刚开春,他带着省汽车产业协会和房车协会的合作伙伴,来红心谷考察房车营地建设,为景区捐献摆渡车;又利用个人资源,为雅德乡和县人民医院、炉霍县经商局,募捐了3万套防护服和3万个N95口罩。后来,他又穿针引线,为当地特色的俄色产业邀请了三家企业前来考察,力推初步达成俄色中药饮片数百万元的投资意向。

今年7月,当地召开“博士名誉村长”座谈会,张藜山作为代表第一个发言。他只字未提一年来的工作,直指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困难、问题和下一步发展建议。

县里干部评价,他把“名誉”几乎做成了“实职”。“做了这些事,对得起‘名誉村长’的头衔了”,记者问,“为什么还要主动续聘?”

“因为村里有需要。”他回答很干脆。他说,“名誉村长不在于名誉,而是借助这个头衔,为村子的发展,影响一个村,影响年轻干部、返乡创业大学生、农民工、退役军人……通过我们的引领和智慧,帮助他们返乡创业,帮助实现乡村振兴。”炉霍县交纳村村集体产业刚刚起步,红心谷项目也在建设过程中,目前仍然面临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等问题。

“我有兴趣、有责任带领村民找到方向、理清思路,帮助老百姓在乡村产业振兴的路上找到属于交纳的解决办法。”张藜山下一步规划很清晰:要对村民开展普通话、商务礼仪、餐饮服务、民宿酒店服务、咖啡调酒茶点制作等培训,提高村民技能水平,为后续当地人才孵化奠定基础;要拍摄交纳村照片、视频,用于统一宣传;还要联系知名文创主理人、设计师和加工企业,开发青稞渣杯子、青稞和俄色茶甜品、牛粪文创制品、羊皮卷手绘地图、交纳好物礼盒……

“某种程度上说,我也需要交纳村。”张藜山说,因为在这里,让学识有了真正的用武之地。



NEXT



向云端·见闻丨修复“天使吻痕”


说起那次救助行动,王斌依然历历在目——这场在高海拔地区开展的唇腭裂集中救治行动,2天完成33台手术,参与其中,无疑是职业生涯的一次“高光时刻”。

6月28日—29日,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等医院的专家集结组队,在炉霍县人民医院,开展了2024年“绿丝带公益·甘孜·炉霍”唇腭裂救助行动,成功帮助33名唇腭裂患者重拾自信笑容。

“他们来自炉霍、色达、道孚、德格、石渠,从3个月到35岁……”炉霍县人民医院口腔五官科主任王斌也参与其中,发起者是来自“传帮带”工程对口支援脱贫地区的专家。

被称作“天使之吻”的唇腭裂,是一种先天性疾病,唇腭裂患者会出现上唇裂开、鼻孔朝上等情况。甘孜州大部分地区海拔高、氧气稀薄,再加上孕妇孕期饮食习惯、产检不足等原因,唇腭裂等先天性畸形发病率较高。

过去,由于经济条件和认知差异,农牧区患者很少主动到医院诊治,有人甚至认为这是命中注定、听之任之。即使成年后选择进行治疗,术后也只能恢复最基本的生理功能。

2024年,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选派7名不同专业的“传帮带”工程对口支援脱贫地区专家团队开展对口帮扶工作。口腔科博士邓丽嘉主动请缨成为其中一员。

1月,到岗后的邓丽嘉在与妇产科同事的聊天中,意外得知医院出生了两个唇腭裂宝宝。她联系武汉大学的导师袁文钧教授做技术指导。从炉霍到色达送医上门,时值深冬,师徒二人给两个孩子做了术前鼻牙槽骨塑形治疗。

随后,邓丽嘉萌生了做一次大范围筛查,并为他们免费手术的想法。在相关政府平台和工作人员的支持下,前期总计筛查了60多个患者,通过电话随访和家访,最后确定了33例符合手术条件。邓丽嘉牵头联系赞助单位和公益基金会,为这些宝宝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有的病患在牧区,专家团队就驱车上门找,有时电话联系不上,汽车在山间盘桓宛如大海捞针。一位色达的母亲独立抚养三个孩子,还要照顾年迈的母亲,无力带小儿子到炉霍做手术。专家团队多次电话联系,派志愿者做工作,终于在得到家长同意后,将小朋友接到炉霍安排手术。

主刀医生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麻醉医师来自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病患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6月28日,一场集中救治的硬仗开始了。医护人员们认真制定手术方案,告知家属注意事项,为手术做好全面准备。医院举全院之力,对人员、物资、药品、耗材等作了一系列周密布置,让患儿享受“一站式”服务。

王斌回忆,两天的手术中,医生们长时间站立,双腿发麻、衣衫尽湿,但是定位、设计、切除、缝合……每一个动作都尽力耐心细致。医者灵巧的双手在一个个患者的唇部精雕细琢,裂缝渐渐收拢,“天使吻痕”得到修复。

“我们缝合的不仅是唇腭裂,也是在为一个家庭缝制希望。”王斌说。这些患者不仅接受免费治疗,还获得了路费、营养费补助,慈善协会和爱心企业还向患儿赠送了学习用品。

在一家县医院开展大规模的集中救治,并不容易。炉霍县人民医院挂职院长杨海眼中,这是一次对医院的“大考”。“检验了我们传帮带的成果和县医院多年软硬件发展。”

在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成都肛肠专科医院、成都第一骨科医院对口支援和浙江东西部协作帮扶下,医院基础设施设备得到了跨越式提升,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完成建设。过去无力接收的脑梗塞、脑出血、危重孕产妇等,也可以诊治。

比硬件更重要的,是能力提升。

2023年8月,在帮扶医院的协助下,医院面向整个甘孜州白内障免费救助行动。来自各县的病患凌晨四点就来排队做手术。20多位医护工作者,连续4天,完成332台白内障手术。没有一例差错事故,晶体植入率100%,复明率96%。

杨海说,“输血+造血”并重,才能为炉霍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据统计,在炉霍县人民医院,仅2024年就开展了新技术、新项目30余项。

今年6月到岗的眼科帮扶张甫枭医生迅速投入到帮扶工作中,6月8日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与炉霍县人民医院一起组织了免费眼科义诊活动,有全国20余名眼科专家参与。并顺利完成了多台涉藏地区群众的白内障手术。

高原地区紫外线强烈,翼状胬肉发病率高。张甫枭又在7月份申请通过了翼状胬肉切除伴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的新技术,并已顺利完成多例手术。


来源/ 川观新闻

编辑/ 泽桑

责编/ 王凤

审核/ 贺文怡

监制/ 谭荣皓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发表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我司立场
0
评论(0)
收藏
最  新  内  容
相  关  推  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