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州传媒中心主办       热线:0836-5124430       
从甘孜州生物多样性观测站看美丽甘孜(三)
2024-12-06 15:56


真 达 站

为推动甘孜州州生物多样性保护,观测生态变化情况,近年来,甘孜州生态环境局建成生物多样性观测站4个,分别为康定子梅垭口贡嘎山西坡观测站、炉霍卡萨湖观测站、稻城亚丁冰川湖泊观测站、石渠真达野生动物观测站。4个观测站可对全州生态类型、自然景观及野生动物等进行“远距离、大范围、全方位”实时高清视频观测,丰富了甘孜州“空天地三维一体”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
石渠真达野生动物观测站位于石渠县真达乡,该站主要用于观测野生动物活动迹象。随着高原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对野生动物保护力度加大,野生动物的野外种群数量明显增加,生物多样性在这里得到了完美体现。独霸一方的雪豹,憨态可掬的棕熊,优雅灵性的白唇鹿以及岩羊、胡秃鹫、灰狼、麝等国家级保护动物种群频繁出现,它们或低头觅食,或驻足观望,或嬉戏打闹,生动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

雪 豹


雪豹(学名:Panthera uncia),又名草豹、荷叶豹、艾叶豹,为食肉目猫科豹属的一种。雪豹主要分布于亚洲中部山区,其自然栖息地横跨中国、印度、尼泊尔、阿富汗、不丹、巴基斯坦、俄罗斯、蒙古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这种典型的高原岩栖动物,主要栖息于高山祼岩、高山草甸、高山灌丛和山地针叶林缘4种类型的生境。雪豹是肉食动物,以岩羊、盘羊等多种哺乳动物为食;在食物匮乏时,它们也会捕食家畜和家禽,但从不主动攻击人类。雪豹是独居动物,会通过体味标记自己的领地;2017年,雪豹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等级为易危(VU)。2021年,其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灰 狼


石渠的狼属于灰狼(学名Canis lupus)‌,这是一种哺乳纲犬科动物,与狗属于同一物种。灰狼是现生犬科动物中体型最大的物种,广泛分布于世界上大部分地区,包括亚洲、欧洲、北美和中东的温带区域‌。

灰狼是社会性的猎食动物,通常以核心家庭的形式组成,包括一对配偶及其子女,有时也包括收养的未成年幼狼。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其栖息地已经大幅减少,许多亚种如日本狼和纽芬兰狼已经灭绝‌。

在石渠地区,灰狼主要栖息于山地、草原等环境中,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捕食和防御活动。它们的食物包括各种小型和中型哺乳动物、鸟类和家畜等‌,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棕 熊


西藏棕熊是食肉目熊科棕熊属哺乳动物,又称藏马熊、蓝熊、马熊。躯体粗壮强健,头宽而吻尖长,耳壳圆形,站立时肩部隆起,尾短,前足腕垫不与掌垫相连,毛被丰厚,脚掌裸露,具厚实的足垫。毛色以棕褐色为主,老年呈银灰色,幼年为棕黑色,颈部有一白色领环;胸前有大的白色月牙形斑,一直向背延伸到肩部;两耳和四肢一般呈黑褐色;爪色随四肢色而变化,多为淡色。

西藏棕熊主要分布于中国喜马拉雅山以北、以东的西藏、青海、甘肃、四川,贵州和云南西北等地。属高寒种类,多栖息在海拔3500—5000米的针叶林,寒漠和草原草甸地带。独居,昼行,善攀爬,能游泳。常有冬眠习性。杂食性,食物以多汁的植物嫩芽、嫩草、树根、树叶和森林中各种野果、野菜、种子为主,偶尔捕食鸟、兽等。

西藏棕熊数量不多,是中国一种比较珍贵的高原动物。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二级保护动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白 唇 鹿


白唇鹿(学名:Cervus albirostris):是鹿科、鹿属动物。体型高大,体长为100-210厘米,肩高120-130厘米,尾巴是大型鹿类中最短的,仅有10-15厘米,体重130-200千克。头部略呈等腰三角形,额部宽平,耳朵长而尖,眶下腺大而深,十分显著,可能与相互间的通讯有关。最为主要的特征是,有一个纯白色的下唇,因白色延续到喉上部和吻的两侧,所以得名,通体被毛十分厚密,毛粗硬且无绒毛,毛色在冬夏有差别。在臀部尾巴周围有黄色斑块,因此当地人也称它为“黄臀鹿”。雄性白唇鹿具角,角的主干扁平,故也称其“扁角鹿”。是一种典型的高寒动物,栖息地海拔约在3500-5100米,植被主要是高山针叶林和高山草甸。它们的食物主要是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以集群方式活动,群体的规模因季节和栖息环境的差异而不同。有垂直移动和水平迁移的习性。仅在中国有分布,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地带的高山草原地区,包括了青海、甘肃、四川西部、西藏、云南北部五个省。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岩 羊


岩羊是偶蹄目牛科岩羊属哺乳动物。颜色与岩石相像,两性皆具角,雄羊角大而弯曲,角外表具不明显的横棱且体壮实,雌羊角短小;头较小,眼大,耳小,颏下无须;体背面为棕灰或石板灰色略有蓝色反光,腹面及四肢内侧为白色,四肢的前面为黑褐色;尾宽扁,黑色,长约18厘米。岩羊分布于中国西北及青藏高原。尼泊尔、克什米尔等地区也有分布。栖息于海拔2500一5500米高原、丘原和高山裸岩与山谷间的草地。岩羊视、听觉灵敏,行动敏捷,善于登高走险。喜群居,往往聚集几头到数百头的大群。白天活动,站或躺卧在岩石上,晨昏下至草坡。岩羊以各种灌木的枝叶、青草、禾本科的植物、地衣为食。

岩羊是中国特产动物,可饲养于公园以供观赏。根据第一次全国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结果,中国约有岩羊460000只。由于盗猎、人类活动影响、灾害性气候、生境的丧失和破碎化、与家畜竞争食物等因素是岩羊面临的主要生存威胁,现已被中国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胡 兀 鹫


胡兀鹫是隼形目鹰科胡兀鹫属鸟类,别名大胡子鹫、胡子雕、髭兀鹫、胡秃鹫。头顶与两侧灰白色;眼睛前面具又黑又长的黑色贯眼纹;嘴大而侧扁;颏下有一簇黑色刚毛。上体黑灰色,下体乳白色;胸具黑领;嘴黑褐色;跗跖被羽,趾苍灰色,爪黑色。因其颏下刚毛形如胡须而得名。

胡兀鹫分布于欧亚大陆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国分布于新疆西部、青海、甘肃、宁夏、四川西南部及西藏地区。栖息于海拔500-4000米的山地裸岩地区。性机警凶猛,常单独活动,在山顶或山坡上空缓慢飞行和翱翔,搜寻地面动物尸体,经常与秃鹫、渡鸦等一起取食。主要以大型动物尸体为食,特别喜欢腐尸和骨头,也捕食鼠类和野兔等。胡兀鹫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列为近危(NT);被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Ⅱ级保护动物;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Ⅰ级。


麝是偶蹄目麝科麝属哺乳动物,别名射父、香獐、麝獐。关于麝的名称由来,李时珍说麝的香气能向远处播散,所以叫麝;也有人说麝父之香来射,故名。它的外形像獐,俗称香獐。麝形状像鹿而小,后肢明显长于前肢;雌雄头上均无角;四肢趾端的蹄窄而尖,侧蹄特别长;全身褐色,密被波形中空的硬毛,只有头部和四肢被软毛;耳长直立,上部圆形;眼较大;吻端裸露;尾短;通体暗褐色。

麝在中国分布广泛,栖息于各种类型的森林、灌木林、高山草甸。性怯懦,听觉、嗅觉发达。吃菊科、蔷薇科植物的嫩枝叶、地衣、苔藓等,喜食松或杉树上的松萝。独居生活,颇警觉;行动敏捷,喜攀登悬崖,常居高以避敌害,喜跳跃。雄麝利用发达的尾腺将分泌物涂抹在树桩、岩石上标记领地。雄麝肚脐和生殖器之间的腺体能分泌和贮存麝香,有特殊香气,可制香料,也可入药。麝香解毒,杀虫,消炎,辟秽,治胃病。为国家一家保护野生动物。


来源/ 州生态环境局
编辑/ 卢雪英
责编/ 马俪伲
审核/ 白马
监制/ 谭荣皓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发表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我司立场
0
评论(0)
收藏
最  新  内  容
相  关  推  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