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甘孜州康定市新都桥镇碧空如洗,70岁的藏族老人泽央彭措在自家藏房里,用软布轻拭着一双草鞋。
“七一到了,要让它们干干净净见人。”他对女婿仁青泽仁说。
他手上拿着的,是90年前红军长征过甘孜时穿过的旧物,边缘已磨出毛边,鞋底还沾着高原泥土的印痕,静静陈列在藏家小院三楼的木架上。
晨光透过窗棂,照在1400余件红色文物上——从破旧的草鞋、蒙尘的煤油灯到泛黄的《毛泽东选集》,这个藏房宛如一座微缩历史博物馆。
时间回到2001年秋,泽央彭措在稻城县收松茸,偶见老乡家的牛棚角落,有一盏锈迹斑斑的煤油灯。“我一眼就挪不动脚!”他搓着手回忆,“灯锈得发黑,但灯罩一点没坏。”
老乡见他眼巴巴盯着,摆手道:“喜欢就拿去,放这儿久了会坏掉。”回家那晚,泽央彭措难以入眠,一直鼓捣着这盏灯。
妻子笑问:“魔怔喽?”他一本正经地说:“往后我就收老物件吧!这些东西烂在‘卡卡角角’,心疼啊。”妻子没说话,第二天却把卖酥油攒的1000多元塞进他怀里。
自此,这位1977年退伍的藏族老兵,踏上了追寻红色记忆的长路。2008年,他结识了会开车、懂鉴定的年轻伙伴降巴志珠。一个无车靠脚力,一个善驾懂鉴别,两人一拍即合:结伴深入高原村落,二十多年行程数万里,寻回散落在雪域甘孜的不少“历史拼图”,尝试“唤醒”物件里的红色记忆。
伤痕成了“寻宝”路上的特殊勋章。2019年夏,理塘县传出消息:一位老干部藏有1.2米长的红色主题刺绣作品。两人立刻驱车赶去,院门虚掩、呼唤无人。泽央彭措刚迈进院子,黑影便扑上来——一条藏獒死死咬住他的左臂。
“血哗哗流,可我一心想着绣像!”老干部归来,见他不顾伤口还攥着钱恳求,长叹一声:“给你吧,这物件遇着好主人了。”直到绣像到手,他才龇牙咧嘴去医院缝了九针。
二十四载寒暑,他们走遍甘孜州百余村落。卖过老家的房屋、牦牛,借过贷款,凑出八十余万元,换回红军粮袋、手摇电话、毛主席像章……“最穷时连糌粑都快吃不上”,降巴志珠咧嘴一笑,“可彭措阿哥总说:历史比肚子金贵。”
走进小院藏房三层,玄关处,那双磨薄的红军草鞋旁,支棱着甘孜人民相助红军供给粮秣时曾使用过的牛皮口袋;玻璃柜里,1937年版《毛泽东选集》纸页泛黄,书脊用牦牛皮精心修补过;木头箱子里,《随军入藏记》《康藏公路纪行》等纸张老旧的书籍保存得完整无缺,字里行间记录着红军、解放军在甘孜的铁血足迹和峥嵘岁月;墙壁正中,那幅1.2米长的刺绣作品《毛主席像》尤为夺目——飞针走线间,藏汉同胞共同守护的信仰经纬,在高原阳光里闪亮。
“收藏不是终点,让文物‘开口说话’才是。”泽央彭措的信念感染了整个家庭。女儿秋珠夫妇特别腾出位于瓦泽村的婚房给父亲,让其设置陈列室,女婿仁青泽仁更是常住于此,只为守护这些无价之宝,“阿爸说这是我们甘孜人的‘传家宝’!”
今年,是红军飞夺泸定桥胜利90周年与甘孜州建州75周年,泽央彭措正筹备将藏品送进校园与乡镇。“我老了,但这些东西得替先辈‘说话’。我想给娃娃些看一看。”这位藏族老兵摩挲着褪色的军用布包,包里装着各类展品的照片,那是他用一生时光积攒的珍藏。
编辑/ 卢雪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