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断山脉深处,一次野生动植物多样性综合科考揭开了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蕴藏的生命奇迹:三种关键物种的新记录与新分布于此集中呈现,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再添科学注脚。
7月2日,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西华师范大学联合宣布,在刚结束不久的贡嘎山野生动植物多样性综合科学考察中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在甘孜州发现珍稀植物软叶筒距兰,记录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独叶草逾万株的超大野生居群,并首次在四川境内监测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麝的清晰活动影像。
科考队开展野生动植物调查
“这是软叶筒距兰!甘孜州从未记录过的物种!”6月中旬,海拔3200米的贡嘎山针阔混交林下,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金效华拨开灌木丛时难掩激动——一丛其貌不扬的兰花被他用相机定格;此前这种珍稀兰科植物仅见于我国台湾花莲、四川九寨沟及印度锡金等狭窄区域,却是研究东亚植物区系演变的关键证据。此次在贡嘎山的发现填补了该物种在甘孜州的地理分布空白。
更令人振奋的是,科考队员在保护区西坡发现一处从坡顶绵延至沟谷的独叶草居群。这种比大熊猫更古老且与恐龙同时代的“植物活化石”,对生长环境要求极为苛刻,此次发现的居群个体数量突破万株,保存状态优良。独叶草作为我国特有孑遗植物,其规模性存活直接印证了保护区生态质量的持续提升,揭示了贡嘎山作为“生物多样性避难所”的生态功能。
独叶草
与此同时,保护区管理局另一支科研团队在康定市贡嘎山乡子梅村附近布设的红外相机,首次捕捉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麝在四川境内的清晰活动影像。这一发现使四川有记录的麝类物种从林麝、马麝2种增加至3种。黑麝在国内数量稀少,此前主要记录分布于西藏东南部、云南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等地。
黑麝
位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核心地带的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从干热河谷到高山冰川的完整垂直带谱,相当于从广州到北极的生态压缩。自1997年仅用1年时间晋升国家级保护区以来,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该区管理局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完善管理体制,与中国科学院、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大学等科研院校机构深度合作,系统开展本底资源调查与专项研究。
独叶草居群
“明年我们将重磅推出《贡嘎山植物卷》《贡嘎山动物卷》两部专著,首次系统梳理这些珍贵的新发现。”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保护科负责人蒋勇介绍,近些年,通过持续开展科学考察与常态化监测,保护区高等植物记录已刷新至4906种,脊椎动物达581种,其中183种跻身国家重点保护名录。此次物种新记录的集中涌现,正是管理局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严格保护与科学管理结出的硕果,是生态保护成效的生动缩影。
软叶筒距兰
随着保护区资源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这片占甘孜州面积6.7%的“众生家园”,正以“最严保护”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而甘孜州践行“两山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这一历程堪称“中国样本”。当黑麝首次在红外镜头前抖落皮毛,当独叶草在森林中摇曳,贡嘎群峰之下、世界第三极的“寂静宝藏”正发出最强宣言:中国守护的绿水青山,终将成为全人类的生态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