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州因其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渊源,孕育了冰川、雪山、森林、草原、峡谷、瀑布、温泉、湖泊等神奇的自然风光......然而,美丽的背后也隐藏着自然灾害的威胁。
近年来,为有效防范因灾、因意外导致的致贫返贫风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近年来,甘孜州采用“政府主导、财政托底、市场运作”模式,创新推出“民生保”普惠保险政策。当前,已惠及众多家庭,切实提升全州各族群众应对自然灾害等风险的能力。
“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脱贫户和监测户家庭只需缴付16.5元,其他农村居民投保家庭缴付33元,其他城镇居民投保家庭缴付66元,最高可获得32.1万元的保障!”在康定市炉城街道清泉二村,中国人保财险工作人员李娇正向村民讲解“民生保”政策。
2024年,康定市姑咱镇突发泥石流,村民邓永刚家的房屋被冲毁。“去年‘8·03’泥石流发生后,我的房屋损毁,保险公司赔了我17.2万元!”邓永刚激动地说,“这笔钱是重建的启动资金,现在房子两层都封顶在装修了。心里踏实多了!”
今年四月,同镇下瓦斯村村民李红霞家因线路老化引发火灾。“民生保”快速赔付了3.5万元。“这确实是惠及民生的保险!小投入,大回报!”李红霞感慨道。
邓永刚和李红霞的经历并非个例。数据显示,“民生保”实施以来,全州累计44.3万户家庭投保,已赔付4954.5万元,惠及2816户家庭。更令人瞩目的是,理赔时效较传统救灾程序缩短60%以上。
高效理赔的背后,是“政府+市场”的独特运作模式。政府统一组织,州、县财政提供主要保费补贴(累计配套5589.77万元),并通过公开招标引入中国人保财险等专业保险机构承保运营。
“我们充分发挥服务网点和风险管理优势,积极宣传政策,同时简化理赔流程,确保受灾群众第一时间拿到赔款,切实发挥保险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人保财险甘孜州分公司总经理助理蒋正兵介绍道。
政府主导组织、财政真金白银补贴、专业保险公司运作理赔,该模式打通了防返贫的关键环节——快速响应和有效赔付。那么,这项政策的创新之处究竟在哪里?它解决了哪些传统方式的痛点?
中共甘孜州委党校讲师廖彩虹高度评价“民生保”,认为其实现了三重关键创新:财政资金杠杆化。财政补贴“四两拨千斤”,撬动市场化运作下的高额保障资金池。救助方式市场化。借助保险机构的专业技术和网络,极大提升了救助的精准度和时效性,克服了单纯行政手段的局限。风险防范前置化。将管理关口前移,从“事后补救”转向“事前预防+事中应对”,构建了更稳定、更具韧性的防返贫长效机制。
2024年6月,州政府办公室再次优化印发《甘孜州持续推进“民生保”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拓展“民生保”参保范围、优化保险事项、简化理赔程序。保障对象从覆盖农牧民、城市特殊困难人员,逐步扩大到具有甘孜州户籍的城乡居民和不具有甘孜州户籍但来州务工、经商、办企业等人员。突出政府引导,采取“政府出大头、个人出小头”方式,降低个人缴费比例、减轻群众投保支出,鼓励群众积极购买。突出分类施策,以家庭为单位分类进行投保,投保标准由150元/户提升到165元/户,缴付比例由原来的个人缴付20%、州县财政补贴80%,调整为分级分类缴付补贴机制。其中,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脱贫户和监测户家庭缴付10%,州县(市)财政补贴90%;其他农村居民家庭缴付20%,州县(市)财政补贴80%;其他城镇居民家庭缴付40%,州县(市)财政补贴60%。
甘孜州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昌泰表示:“‘民生保’是政府主导、带制度性的普惠政策,核心在于最大化减轻群众投保压力,确保政策的普惠性和可持续性。”
从邓永刚、李红霞们的笑容里,我们看到了“民生保”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安心。它不仅仅是一张灾后的“理赔单”,更是一张灾前的“定心单”。政府以有限的财政投入,撬动市场巨大的保障能量,将风险管理的关口前移,变被动救济为主动保障。
编辑/ 卢雪英
校对/ 马俪伲
审核/ 白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