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理塘县“幸福木拉·振兴画卷”乡村振兴文化创作展演活动,7月12日至15日,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语润天空城”三下乡实践团队联合新都区摄影艺术协会、中国传媒大学优秀毕业生代表、四川民族学院在校师生等组成创作团队,持续深入理塘县木拉镇,用镜头和笔触记录雪域高原的乡村振兴故事。
艺术赋能绘新景产业增收促振兴
走进黄烟村村民四郎泽西家,土黄色的藏式民居上,精美的雕花木窗格外醒目。屋内,手工编织的羊毛毯色彩斑斓,擦得锃亮的铜制炊具在炉火泛着温暖的光泽,无不彰显着浓郁的民族特色。“现在房子亮堂了,日子也红火了!”四郎泽西的笑容里藏着乡村振兴带来的生活变迁。这些充满民族特色的生活场景,既承载着传统文化记忆,更展现出高原村寨的发展活力。黄烟村的变迁,正是新时代民族地区发展的缩影,是“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政策的鲜活注脚。这些充满民族特色的生活场景,既是传统文化记忆的活态延续,更是高原村寨在时代浪潮中砥砺前行的见证。
“‘幸福木拉 振兴画卷’活动意义非凡,特别是高校和摄影协会的参与助力,为涉藏地区发展注入了新动能。”驻村队员徐建华说,这些参与者用镜头定格下错落有致的新村寨、青稞满仓的田野、牧民骑摩托赶牦牛的鲜活场景,再通过年轻人喜闻乐见的网络平台传播出去——这不仅让外界看到这里不止有雪山草原的自然之美,更有乡村振兴带来的崭新面貌。在黄烟村驻村队员徐建华看来,这样的关注与传播价值深远:“既为当地引来了游客、拓宽了销路,更让乡亲们真切感受到,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正被越来越多人看见和喜爱。这份认可让大家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也让跟着党走、齐心奔振兴的劲头更足了。”
云卷云舒,绿草茵茵,在曲呷村理塘富民生态禽畜养殖专业合作社,藏鸡在草地中扎堆觅食,一旁的保温鸡房整齐排列。“我们这里的鸡,吃的是高原中草药,喝的是姜汤。”负责人康穆桑梅朵详细介绍着合作社的“生态经”。针对高原温差大、疾病防控的难题,她带领团队用蒲公英、车前草预防鸡瘟,秋冬时节熬制姜汤为鸡群驱寒,全程采用中草药防疫。这种“土法+科学”的养殖模式,让藏鸡产品贴上“绿色标签”。
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合作社已经形成了稳定的产业链,不仅每年为当地提供500余个岗位,同时实现了年产值260万元的目标。值得一提的是,通过“线上+线下”模式创新,合作社的产品已走向全国,线上销售已成为重要增长点,村民收入大大增加,许多村民表示“在合作社里一起搞养殖,比以前单打独斗好多了”。
党建引领聚合力实干兴村固根基
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推动优质党建资源跨区域交流互鉴,7月14日,创作团队持续在木拉镇开展党建专题调研活动。
创作团队走进木拉镇作尼村,全程参与该村党支部专题党课。驻村第一书记朱江紧扣甘孜州“作风提升年”部署要求,以“党员带头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党群联动修缮泄洪沟渠”等鲜活案例,生动诠释了作风建设在雪域基层的具体实践——通过“干部干在实处、群众看在眼里”的良性互动,让“为民服务”从理念转化为家家户户可见可感的成效。
在作尼村村民勾呷四郎家中,传统藏式民居的堂屋正中,《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与唐卡风格的国家领导人画像相映成辉,橱窗里“感党恩、爱祖国”的标语格外醒目。这些细节生动展现了群众将对党的深厚情感融入日常生活的真实图景,也印证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基层的深度浸润。
在哈拉村,66岁的参战老兵罗绒甲央向调研团队讲述了16岁参军,投身反击战的峥嵘岁月。“枪林弹雨中,心里只有‘保家卫国’四个字。”老人抚摸着褪色的退伍证,回忆起退伍后担任村队长的12年,他始终以“为群众多办一件事”为己任,用朴实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
午后,创作团队来到卡下村与该村第一书记其美郎加深入交流,“在我们村的老党员的言传身教下,‘对党忠诚、服务群众’的红色基因在卡下村代代相传。”其美郎加如是说。在该村藏香猪养殖场,创作组实地考察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成效。其美郎加介绍,村党支部牵头探索“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党员带头入股、群众积极参与”,带动全村23户农户发展藏香猪养殖,年出栏量达300余头,户均年增收超1.2万元。看着圈舍里膘肥体壮的藏香猪,大家深切感受到,正是党组织的坚强引领,让特色产业成为带动群众稳定增收的“致富引擎”。
此次跨区域党建调研,不仅是一次初心使命的重温,更是一场实践经验的互学。正如参与活动的师生代表所言:“从基层党员的实干担当到产业振兴的生动实践,雪域高原上的每一个故事,都彰显着党建引领的强大力量。”
当前,木拉镇正以“作风提升年”为契机,持续深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治理效能,让党的惠民政策如春风化雨,浸润木拉的每一个角落。
基建焕颜惠民生蓝图绘就向未来
7月15日,创作团队走进木拉镇人民政府,认真听取副镇长俄木金作关于木拉镇基层工作的概述,深入了解这个高原小镇在乡村振兴下的幸福生活。
据了解,木拉镇平均海拔3500米,辖16个村984户。“过去是泥巴路、手扶拖拉机,现在柏油路通到家,四轮车户户有,客运站建起来,邮政送到门口。”俄木金作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变化。据介绍,木拉镇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化基层治理、强推基层建设,全镇16个行政村的基础设施焕然一新。“传统藏屋的独木楼梯变成了宽敞便捷的安全梯;并入国家电网后,蜡烛再不是必需品;夯实安全饮用水工程,寒冬腊月也能用上稳定的水。”俄木金作说道,“以前大雪封门,出院子都难,现在入户路修到家门口,再不怕风雪拦路。”入户路、化粪池、垃圾污水处理等设施的完善,让村容村貌彻底变了样。
“2005年取消农业税,惠民资金发到手里,湿地补助落实到位;适龄儿童一个不落全上学;垃圾专人清运,村道天天干净;‘有困难找党员’成了村民的习惯,村两委活动中心成了大伙最爱去的地方;510户搬进县城新家,孩子上学、老人看病,样样都方便……”俄木金作动情地说,“未来的探索中,我们将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的良性互动,为民族地区的现代化提供更多的高原样本。”
“我们要让农牧民的幸福像格桑花一样,在高原上绚烂绽放。”木拉镇党委书记邓珠彭措的话语里满是豪情。他表示,镇党委政府将持续深化政校企协同合作,系统整合教育、文化、产业等优质资源,推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愿景,在这片高原土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如今,行走在木拉镇,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正伴着红旗的律动与青稞的清香,在雪域村寨徐徐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