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州传媒中心主办       热线:0836-5124430       
当40℃不再是热搜,要为担当者担当
2025-07-25 08:55
来源: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


7月20日,入伏;7月22日,大暑。夏天真的来了。然而,入伏之前,全国多地已然经历了40℃的“烤”。比如,刚刚过去的一周,四川多地发布高温红色预警信号,市民出门仿若成了“锅中菜”;而早在一个月前,成都就已经发布过高温红色预警,迎来今年当地第一个40℃;甚至早在今年5月,“40℃高温要来了!”就冲上热搜,全国多地经历多轮极端天气。烈日和暴雨你方唱罢我登场,面对越来越频发的极端天气,这个和“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重合的三伏天里,各部门应做哪些准备? 



思想上不能大意。


干旱、山火、暴雨、洪水、飓风……近年来,极端天气高发,已成为客观趋势。


3月19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显示,2024年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


极端天气不仅高发,而且突发,更容易对人身财产造成伤害。纵观这段时间的极端强对流天气,谁能想到,上午晴空万里,下午就可能“冰火两重天”?每一次强对流天气,对人民生命财产而言都是巨大的威胁。汽车、农作物被冰雹砸得稀烂,有户外工作者因高温热射病而去世,有旅客因突发飓风而遇难……任何一次突发灾害落在个人身上,都是难以承受之灾。



认清客观趋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不仅是气象部门的事,更考验每个决策者的能力与担当。


勇于担当,见招拆招比墨守成规重要。过去,春秋“上学季”可能很难遇到40℃高温。然而去年秋天川东及重庆那波“秋老虎”至今让人印象深刻,当时,不少学校延期开学还登上热搜。延期开学虽不符合日常教学计划,也一定会引发争议,但在学生生命安全面前,在客观科学现实面前,这样的决策显然做得好。毕竟几十个孩子,上课闷在一个房间、课间在烈日下玩耍,后果难以想象。应对高温,成都地铁全线网423座车站均开放纳凉区,为市民提供清凉便利的避暑场所。公共场所开放纳凉、高温天气及时停工停产、台风暴雨天临时放假……类似这样机动性的决策不妨多一些,不仅不碍事,更是服务为民的体现。


突发应对重要,日常未雨绸缪也重要。去年9月面对“秋老虎”,社会上除了学校要不要延期开学的讨论,与之同步的呼声是,学校为什么不能装空调呢?今年春天,成都多所学校就把空调“装在前面”,并且在暑期抓紧排查电路,确保空调能够正常运行。在应急抢险领域,雨季来临前,就要排查各堤坝的安全耐用性;在社会管理领域,不妨制度化建立气象部门和主管部门的及时预警关联系统,预警概率达红线后,各部门甚至可以自动进入防灾状态,该停运停运、该停课停课,这类举措,既能避免因墨守成规而造成的损失,也是为担当者担当。


眉山青神中小学校教室实现空调全覆盖 图据川观新闻

最基础的,还是换位思考,保障劳动者权益。根据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等四部门2012年联合发布的《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日最高气温达到40℃以上,劳动者应当停止当日室外露天作业;实际上,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就有明确的劳动时间限制性规定。此外,劳动者从事高温作业的,依法享受岗位津贴;劳动者因高温作业或者高温天气作业引起中暑,经诊断为职业病的,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极端天气的休息权,是劳动者的法定权利;为劳动者担当,是各用人部门的法定义务。呵护劳动者权益,关怀劳动者身体健康,必须严格执行,不容讨价还价。



极端气候频发,各领域管理者要提升安全意识,每个人更是防灾的第一责任人。


极端天气不是“玄学夜谈”,更不是“流量密码”。今年“五一期间成都某夜暴风骤起,不仅网络上所谓“西安飞龙”“成都龙吟”等声音满天飞,且在暴风骤雨当时,竟还有主播冒雨户外直播。这样的直播很容易带来效仿效应,引导公众将严肃话题花边化,弱化安全意识。一个例子就是,去年“十一期间,某博主炒作哀牢山“玄学色彩”后,不少游客跟风闯入原始森林,给当地救援管理带来极大压力。


科普应在灾害前。上周的这轮高温中,不少市民质疑:体感温度已经超过40℃,天气预报为何却不到40℃?这其实就是普通市民的科学认知偏差:气象站测量的温度,通常是距离地面1.5米、周围开阔地段的温度,且体感温度和湿度可能更加密切相关。可以说,每一次极端气候到来,都是一次科普课。科普不必以生命为代价。各大平台与其推送极端天气的“花边夜谈”,不如多给严肃科普以流量;而科普领域工作者,本身也不妨增强热点意识,切实把每一次的极端天气当作一次严肃科普,让更多人不仅看见大自然的神秘,更增加及时预判风险的知识,保持对大自然应有的敬畏之心。




本期话题

极端天气高发,我们应该怎么做?评论区聊一聊~


撰文/刘志杰

编辑/梁庆 责编/谢梦 马艳琳 审核/姜明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发表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我司立场
0
评论(0)
收藏
最  新  内  容
相  关  推  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