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省联动:真情帮扶,筑牢根基
盛夏时节,甘孜大地格桑花盛放。中国出版集团董事长黄志坚一行深入德格、色达两县开展定点帮扶、文化赋能专项调研。在德格县签约仪式上,书籍、电子琴、冬衣等物资传递着温暖,更承载着文化传承使命。这仅是定点帮扶力量的缩影。
近年来,中国出版集团在德格县实施帮扶项目28个,投入资金1450万元,涵盖产业、教育、民生、人才等多领域。其文化数字化探索引人注目,即将派遣专业团队建立档案数字化平台,运用科技让高原文脉“活起来、走出去”,为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提供新路径。
这样的场景在甘孜并非孤例。自2021年进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以来,8家中央单位、93家省直部门(单位)坚决扛起责任。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1.74亿元,实施项目2061个;帮助引进帮扶资金4.35亿元,实施项目446个;助销农产品3.48亿元;培训各类人才超3.5万人次;选派488名干部人才扎根一线,筑牢防返贫底线,注入持久动力。
省内同心:造血赋能,硕果累累
时间回到2024年12月1日,甘孜县迎来一场特别的“故事会”。7位省内对口帮扶工作队队员,用朴实语言讲述在雪域高原无私奉献的故事。这是“在云端·我的援藏故事”涉藏州县行活动。甘孜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郎志平聆听后感触颇深:“对口支援十二年,一批批援友扎根高原,在产业造血、民生福祉、基础设施、人才培育等方面谱写了共建新家园的生动实践。”
郎志平的心声映照着省内帮扶的坚实足迹。在色达县,温江区第七批结对帮扶工作队领队张勇见证着从“输血”到“造血”的变革。“2012年援建之初,89个贫困村中30%住土坯房。如今,约若新村240户牧民搬进藏式新居。最自豪的是产业造血——农畜交易中心让牦牛肉价提升15%,中藏药基地带动6个乡镇年增收800万元。‘温江援建’铭牌记录着从‘给饭碗’到‘造饭碗’的跨越。”张勇说。
这种“造血”模式是省内发达地区帮扶成效的集中体现。自2021年第三轮帮扶启动以来,成都、泸州、宜宾等支援地累计投入帮扶资金超36亿元,精准实施帮扶项目1512个,覆盖甘孜州全域。其中,基础设施项目157个,解决了住房安全、交通出行等迫切民生难题;更为核心的是,超15亿元资金精准注入347个产业发展项目,通过探索“飞地园区”、产业链延伸等高原特色路径,激活了发展内生动力。同时,83个就业帮扶项目帮助2.2万余人次劳动力实现就地就业。显著的产业带动效应已然显现:成都统筹建成的成甘园区实现产值超206.54亿元、全口径税收13.09亿元;泸州援建的“乡城县苹果藏猪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与宜宾援建的“雅江县食用菌现代农业园区”双双成功创建为四川省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有力印证了帮扶工作从“输血”向“造血”的深刻转变。
山海情深:浙甘携手,共育未来
暑假是巴塘孩子最期待的时光,“浙里学堂”暑期公益夏令营开营。文化课辅导与篮球、书法等多彩活动交织。家长们感慨:“孩子在‘浙里学堂’很放心、省心。”这份安心源于撬动172万元社会帮扶资金的社区学堂。2022年7月启用的“浙里学堂”,已成为易地搬迁社区孩子的“邻里课堂”和象征浙川深情的“石榴籽家园”。
共青团巴塘县委有关负责人兰思淼介绍:“‘浙里学堂’是州内首个‘党建引领+社会共建+社工主理’公益性邻里学堂,肩负优化高原青少年成长环境的使命。自2022年运行以来,全县共开展教育活动472余场次,招募志愿者1416余人次,惠及青少年超10000人次。重要节点开展‘塘伴千岛’等活动,让民族团结意识扎根。”
小小学堂是浙江倾力支援的写照。自2021年以来,浙江投入对口支援资金超50亿元,实施民生、产业、文化等项目692个。千名浙派干部人才“传帮带”,助力甘孜2.24万干部、4.93万专技人才成长;2亿元援助资金助力丹巴、泸定灾后重建;37个名师名医工作室薪火相传;“热土计划”助销“圣洁甘孜”农特产品18亿元,“高原牦牛”“数字松茸”荣膺国家级典范。在“浙里石榴红”品牌引领下,“塘塘合作”“甘路连心”等平台活力迸发:502个浙江单位与甘孜495个基层单元心手相牵;1.22万余名甘孜干部、农牧民代表赴浙学习;6.61万人次青少年在“同心营”等活动中交融成长;6.94万名浙江干部群众赴甘孜疗休养,享受门票减免1878万元,民族情谊深厚。
教育协作根基深扎:浙江助力建成(含改扩建)28所学校,派驻9个教育“组团式”帮扶团队;创新“2+1+2”职业教育合作办学,累计招生三届240人;74名农牧民家庭学生入读浙江省职业学校,96名甘孜青年留浙立业;同步实施色达版“海鹰计划”,组织20名色达学生就读台州市椒江职业中专数控机床专业。康定二中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新校区,是深度帮扶的硕果,孩子们“眼里带光”步入校园,照亮教育均衡发展前路。
“组团”焕新:人才智援,内生勃发
三年前,来自杭州学军中学的教育“组团式”帮扶人才、泸定中学校长方润根初到泸定,曾为学生沉迷手机而忧心。如今,他推行的分层教学、“学成班”衔接机制和特色德育成效显著:2025年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跃至320人;本土培养参考学生本科率从2023年30%升至2025年88%。“三年支教感受很深:当地党委政府支持力度大,家长孩子淳朴善良,老师敬业水平高。共同努力下效果较好。临近结束,正对接新一批接任校长,争取做法延续,让学校越办越好。”方润根说。
方润根并非孤勇者,他身后是浙江与四川合力托举的“组团式”帮扶大潮。2022年以来,191名教育人才、331名医疗专家、91名科技特派员踏上高原。教育领域变革显著:创新“5+4”“2+4”一体化办学模式,“学成班”“树德班”等示范班成效斐然,43个名师工作室架起桥梁。全州受帮扶学校高考本科上线人数比帮扶前猛增73.5%,高原学子的“大学梦”愈发清晰。
当课堂书声琅琅,医院的生命守护同样迎来蜕变。18个县(市)全部建成胸痛、创伤、卒中等急诊急救“五大中心”,48个重点专科和血液透析室填补空白。470余项新技术首次在高原应用,如膝关节置换术的成功开展,让高水准救治近在咫尺。一位得荣县血透患者感慨:“以前去外地看病很折腾,费用高。现在专家就在家门口,手术做得好,照顾得无微不至,太方便了。”
随着国家科技特派团专家深入田间牧场,科技成为撬动发展的新杠杆。700余场示范培训、300余项新技术推广,培育出1100余名“土专家”“田秀才”。“高原粮仓”拔节生长,牦牛产业全链条发展,传统农牧业正向现代化悄然转型。
从浙江“山海情”到中省“产业力”、省内“民生网”“组团式”“人才库”,各方帮扶力量与甘孜儿女携手,书写奋斗篇章,更实现帮扶关系的深刻嬗变——从单向支援走向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这份情谊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美见证。站在新起点,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各方支持下,甘孜州正朝着打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业基地、国家重要清洁能源基地目标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