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甘孜州颁布《甘孜州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这是四川省首部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致力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构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促进生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该《条例》的实施,对推进我州生态文明建设,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美丽生态和谐小康甘孜具有重要的意义。
法治基石,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镰刀划过水面,道孚县湿地管理员西日拉姆捞起一捧翠绿水草,远处栈道上孩童追逐水鸟,粼粼波光映着麦粒山雪峰。两年前,这片253亩的湿地还是砂石遍地的“生态疮疤”,十多年私挖乱采让水土流失肆虐,风沙漫天的荒滩连树木都难以存活。
如今,通过四级生态净化系统,这个被当地居民称为“绿肺”的湿地公园,每日吞吐60吨生活污水,将清流送回鲜水河。
在海拔4298米的折多山垭口观景台上,伫立着一座200平方米的“川藏绿色驿站” 。游客可以用垃圾换取免费停车和如厕券,志愿者分类处置废弃物。这正是《条例》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
过去环保工作靠文件推动,现在以法律为准绳。该《条例》涵盖6大领域、10大任务、43项创建指标的法规,将“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一票否决”纳入责任体系,明确规定“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
法规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在石渠县扎溪卡草原,1322名护林员和25名湿地巡护员组成监管网格,今年已巡田1.97万次,制止违法用地16起。全县投入6000万元推进林草工程,完成沙化治理4.5万亩,相当于4200个标准足球场面积。
生态修复,“甘孜路径”清晰可见
道孚县的生态“缝合术”令人惊叹。技术团队利用采砂形成的洼地,构建出四级净化系统:30立方米污水预处理池如“生态胃袋”消化污染物,36立方米沉淀池沉降泥沙,5000平方米潜流湿地充当“生态滤芯”,最终18600平方米表流湿地中,芦苇丛吸附着重金属。
在立体治理方面,形成“山顶戴帽子、山腰挣票子、山下饱肚子”格局,森林覆盖率达35.02%,草原植被盖度84.5% ;在系统修复方面,完成水土流失、沙化土地等生态修复458.49万亩,绿化道路2200公里 ;在保护升级,建立44个自然保护区、11个森林公园、17个湿地公园,数量面积居全国前列。
监管亮剑,最严制度守护最美山水
在稻城县左子沟,35台智能监测设备如同生态“天眼”,紧盯小流域的每寸土地。生态执法人员手机上的智慧监管系统实时传回数据,将人工巡查频次提升至每周2次。
“从要面积向要效益转变!”稻城县生态环境负责人介绍,投资1500万的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创新性将水土保持与天文观测、遗址保护融合:通过植被恢复控制光污染提升观星体验,采用生态护坡技术守护皮洛遗址,开发考古研学路线使水土流失量锐减90%。
今年汛期,全州对交通、矿产等项目的34个重点点位开展专项排查,发现52个问题,对3家项目业主和施工单位警示约谈。
机制创新,长效守护激活绿色动能
当前,甘孜州正以“系统治理+产业赋能”双轮驱动,依托《条例》提供的法治保障和制度空间,以“生态+旅游”、“生态+能源”、“生态+农业”等模式,积极探索将生态高颜值转化为经济高价值。
今年,道孚投入818.4万元在扎坝片区荒坡栽植红菌杉3100亩,未来碳汇交易收益将反哺湿地运维。
法治,是守护绿水青山最持久、最根本的力量。《条例》如今已不仅是一部地方性法规,它更是一把钥匙,开启了生态治理现代化的大门;是一座桥梁,连接着严格保护与绿色发展的通途;更是一粒种子,在雪域高原深深植下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法治理念。
全媒体记者/ 兰色拉姆 楚吴巴登 陈雨
编辑/ 卢雪英
校对/ 马俪伲
责编/ 王玲娜
审核/ 白马
监制/ 谭荣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