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州传媒中心主办       热线:0836-5124430       
人民网丨跨越千里的“飞地”试验:金石科创合作 产业园激活高原振兴新动能
2025-08-16 10:01

在成都金牛区信息园西路98号,挂着“金石科创合作产业园”牌子的楼宇格外热闹,来自甘孜石渠县的牦牛肉制品在这里展销,来自成都的电商团队正为石渠的藏药材规划线上销路——这场跨越1000公里的“双向奔赴”,让平均海拔4526米的石渠县在平原地区长出了“经济翅膀”。

金石科创合作产业园。成都市金牛区第七批对口支援石渠县工作队供图

作为全省首个托底性帮扶飞地园区,金石科创合作产业园由成都市金牛区、成都产投集团与甘孜州石渠县联手打造,以“研发在外、转化在内”的创新模式,为高原欠发达县域破解“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难题、托底性帮扶模式创新提供了鲜活样本。

石渠县平均海拔4526米,年均气温-0.9℃,农作物生长季不足90天,51.13%的土地处于生态红线内,1.2万平方公里永久冻土层形成天然的产业发展屏障。“守着优质的牦牛肉、藏药材,却没有好的销路,这是‘富饶的困惑’。”石渠县经信局副局长、金牛区第七批对口支援工作队队员蒋佰伶坦言,传统帮扶模式难以突破自然条件与基础设施的双重制约。

“不能让高原的劣势捆住手脚,要把平原的优势‘借’过来。”石渠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金牛区第七批对口支援工作队领队刘建东的话,道出了建设飞地园区的初心。2024年,成都市金牛区、成都产投集团与甘孜州石渠县签订《共建金石科创合作产业园合作框架协议》,构建“资本联合、产业联动、利益联结”的帮扶格局,实现“支援方资金入股、受援方资源保障、龙头企业市场运营”的利益共享新路径。

在园区管委会的办公室里,一份材料清晰列明:联席会议作为最高决策机构,制定发展规划、招商策略等重大事项;管委会清单化管理政务服务,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支持;合资公司市场化开展招商与运营。“帮扶方和石渠县之间不再是简单地援助资金和物资,而是变成‘利益共同体’。”成都产投集团下属企业成都功能区集团副总经理、金石科创合作产业园管委会副主任、四川金石科创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石渠县托底性帮扶专班成员白晓龙介绍,园区已建立“联席会议决策—管委会执行—合资公司运营”的闭环管理体系。

更关键的是“省级破题—市州赋能—区县落地”的“三级协同联动”机制打破了行政壁垒,省级层面统筹税收分配、统计数据归属等跨区域难题;市州层面聚焦电力留存、专项政策等政策要素保障;区县层面实施精准服务,组建专班提供“管家式”持续服务,形成穿透式执行链。

“我们不仅将石渠的农特产品在园区展销,截至6月底,园区还向石渠县动态提供了10余个工作岗位,这将使就业群众的人均年收入达6万元”石渠县经信局副局长、金石科创合作产业园管委会投资促进部部长尼玛泽仁开心地说。

这样的案例在园区并不鲜见。截至目前,金石科创合作产业园已签约及注册企业22家,涵盖金融保险、清洁能源、农牧商贸等领域,总出租面积19083.29平方米,去化率约33%,已实现税收1100余万元,按入驻企业历史数据测算已贡献GDP约7000万元,园区管委会副主任杨富全难掩兴奋地说。

“三方联动是基础,制度创新是前提,市场主导是关键。”白晓龙说,金石科创合作产业园的成功,在于打破了“支援方单向付出”的传统模式,构建起“资金共投、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长效机制。

在刘建东看来,园区的吸引力不仅是政策优惠,更是“看得见的协同”,“在园区就能对接石渠的农牧资源,还能享受金牛的市场渠道,这种‘无缝衔接’让企业敢投入、能发展。”

如今,金石科创合作产业园的经验正被推广。“我们想证明,高原、生态敏感区不是发展的‘禁区’。”刘建东说,只要找对路径,欠发达地区也能走出“生态增值、产业增效、民生增收”的共赢之路。

从石渠的草原到金牛的园区,这场跨越千里的试验,正在书写区域协同发展的新答卷。(严蓉)

来源/ 人民网

编辑/ 马俪伲

校对/ 王玲娜

责编/ 马俪伲

审核/ 白马

监制/ 谭荣皓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发表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我司立场
0
评论(0)
收藏
最  新  内  容
相  关  推  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