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8月31日电 (记者 刘忠俊)8月30日,四川道孚非遗工坊内,一堂兼具“烟火气”“文化味”的开学第一课热闹开课。20余名孩子走进工坊,近距离接触藏纸、唐卡、黑土陶等非遗技艺,在沉浸式体验中开启新学期的文化探索之旅。
工坊藏纸制作区,藏纸技艺老师龙青以互动方式开启教学。他举起半干的藏纸邀请孩子们闻气味,由此引出藏纸以狼毒花根混合矿物原料制成的特点,并介绍其“不怕虫蛀、不褪色、可保存百年”的特性。操作台上,处理好的浅褐色狼毒花根透着韧劲,陶盆中纸浆轻轻浮动,部分孩子在龙青的指导下,学习搅拌纸浆、捶打纸浆,亲身感受藏纸制作的完整工序。
同时,在唐卡绘画区,唐卡老师土登巴绒正手把手指导12岁男孩扎西调配颜料。“手腕要稳,颜料稠稀要适宜,这样画在布上才均匀。”在老师的耐心引导下,扎西专注创作,画板上格桑花的轮廓逐渐清晰。工坊黑土陶窑前,一场出窑仪式成为课堂的“高光环节”。窑门开启后,传承人阿太让兄逐一取出黝黑发亮、纹样古朴的黑陶作品,引得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叹。
道孚县工会主席所郎多吉介绍,举办此次开学第一课,旨在通过亲身体验,让孩子们种下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占地29亩非遗工坊并非单纯的“陈列馆”,而是集教学、创作、展销于一体的“活课堂”。工坊一楼展厅内,陈列着藏纸笔记本、唐卡纹样书签、黑土陶茶具等文创产品,每件展品均清晰标注名称与创作者信息;二楼11.1米高的框架结构空间内,13名从事唐卡、藏纸、土陶等领域的省、州和县级非遗技艺传承人常驻创作,创作过程全程对外开放,让“看不见的技艺”变成“可触摸的传承”。
藏纸技艺老师龙青回忆,早年由于藏纸制作工序繁琐(需经过晾晒、去皮、蒸煮、捶打等十多道工序),且收益有限,村里的年轻人都不愿学习这门技艺。如今,工坊不仅为传承人提供了优质的创作空间,还实现了技艺突破——让藏纸能够适配现代打印机,大幅拓宽了应用场景。据统计,道孚非遗工坊建成以来,已开展青少年传承培训活动13场次,吸引300余名中青年参与,组建起藏纸、唐卡、黑土陶、马具制作等4个传承小组,累计接待游客、群众及学生3000余人次。
道孚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副局长罗绒尼玛表示,当地已建成“非遗技艺项目动态数据库”,收录唐卡绘制、藏民居建造等“高冷”技艺,以及花馍馍制作、青稞酒酿造等“烟火”手艺在内的70余项非遗技艺。同时,创新推出“非遗+民宿”模式,300余家经过星级评定的民居变身文化体验空间,游客可学唱山歌、制作花馍馍,部分点位还能体验青稞咖啡制作、唐卡绘画等项目,让非遗技艺真正融入日常生活。
“过去觉得非遗技艺是‘老古董’,现在才明白,只要找对路径,老手艺不仅能‘活’在当下,还能助力乡村振兴。”阿太让兄称。此次开学第一课,不仅让孩子们学会了藏纸、唐卡、黑土陶的基础技艺,更培育了他们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与热爱之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