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甘孜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仙桃、李子、花椒等特色果蔬相继成熟,沉甸甸的果实挂满枝头,不仅绘就了绚丽的丰收画卷,更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金果果”。
近年来,甘孜州农牧农村局以打造“有机之州”为统揽,立足高海拔地区独特的气候与生态优势,大力培育特色产业,让曾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高原果蔬,一步步“甜”满乡村振兴路。
仙桃硕果压枝弯,采收笑语满园飞
“这新品种‘宝塔’,口感比以往的仙桃更绵密!”康定市鱼通镇舍联村村委会副主任、致富带头人严江富指着一颗颗绿中带黄的仙桃,笑意写在脸上。
走进舍联的江富仙人掌农民专业合作社,放眼望去,山坡上是一望无际的仙人掌,层层叠叠铺展开来。而绿得发亮的掌叶间,缀满了绿中透红的果实,像一串串饱满的玛瑙挂满枝头。乡亲们穿梭在其间,正忙着采摘熟透的仙桃。
“现在在家门口采摘挣钱,挺好的。”村民刘永康是该合作社请来帮工的工人之一,他告诉记者,“我在这里主要负责采摘工作,一天能挣两百元左右,对于这个收入挺满意的。”
从一颗野果到富民产业,舍联村的仙桃蜕变,离不开严江富的“产业链思维”。为让仙人掌的经济价值最大化,他主动对接科研单位与企业,联合研发出仙桃面、仙桃香皂、仙桃酒等系列产品,让不起眼的果实摇身变成多元商品。面对仙桃带刺阻碍采摘销售的难题,他四处奔走寻求技术突破,最终与电子科技大学联手研发出仙桃去刺机,既降低了人工成本,又提升了商品化效率。
“光种得好不够,还得存得住、卖得远。”严江富深知保鲜与拓宽销路的重要性。他投资修建冷藏库,让仙桃保鲜期延长近一倍;借力电商渠道开拓市场,如今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订单接踵而至,产品常年供不应求。为进一步增强竞争力,今年他试种的“宝塔”品种喜获成功,与此同时,还培育了70亩种苗,计划在明年进行大规模推广,“品质更优、口感更好,才能让咱的仙桃走得更远。”
站在仙桃基地旁,严江富望着远处奔流的大渡河,眼中满是憧憬:“下一步,我们要把仙桃打造成‘网红产品’,让更多人知道,大渡河畔这个小山村,藏着这么多甜蜜惊喜。”
目前,舍联村已建成1000亩仙桃基地。待全部挂果后,一亩将实现6000至12000元的收入,为村子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而在泸定县冷碛镇桐子林村的幸福坝万亩仙桃种植基地里,清甜的果香同样在空气中弥漫。种植户舒元芳正穿梭在果林间,熟练地采摘着饱满的仙桃。这位有着三十多年种植经验的农家妇女,不仅把自家100多亩果园打理得井井有条,还带动了13户村民在她的家庭农场常年务工。“一亩地能收3000多斤,就是上市期短,从8月到9月中旬就结束了。”舒元芳笑着说,今年仙桃品质出众,个头饱满、甜度十足,市场价每斤1—2元,更借着电商东风远销全国,销量逐年攀升。按此行情,整个仙桃季家庭农场收益预计突破百万元。
花椒变身“金疙瘩”,产业链延伸促增收
眼下,兴隆镇化林村村民们趁着晴好天气,忙着采收、晾晒、分拣花椒,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这份丰收的图景,源于化林村对花椒产业的深耕细作。近年来,在泸定县委、县政府支持下,化林村将花椒作为“一村一品”主导产业,发展至3500余亩规模,覆盖200余户农户。核心品种“正路椒”以小粒并蒂附生为特色,油重粒大、色泽丹红、香麻浓郁,深受市场青睐。
产业的蓬勃生长,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去年,全村花椒产量约96万斤(湿椒),产值达670万元;今年,产值有望增至850万元,户均增收水平逐年攀升。“生长季要防病虫害、追肥两次,还要除草修枝保证通风,才能出好货。”种植户余红的管护心得,道出了优质花椒的培育秘诀。
“你看这花椒,颗粒大、颜色正,一亩收五百多斤,今年价格好,收入比去年增近两成!”种植户李永平晒得通红的脸上笑开了花。而在另一边,种植户吴丽的15亩花椒园里,10余名工人忙着采摘,“今年亩产约500斤,为赶在一个月内摘完,每天投入10人以上,人均采50多斤,毛收入能有七八万元。”
在泸定县飞越岭专业合作社的加工车间里,10台烘干设备满负荷运转,鲜椒经分拣、烘干、筛选后,变身色泽鲜红、香气浓郁的干椒,不仅延长了保质期,更提升了附加值。“以前鲜椒卖给收购商,一斤最多卖10块钱;加工成干椒后,一斤能卖50块钱左右,附加值翻了5倍多。”合作社负责人何佳林介绍,农户送来的鲜椒会立即放入烤椒桶烘干,彻底干燥后打包储存,销售时再进行筛选,“烘干机既保证了花椒的色泽,也守住了品质,还能满足市场长期供应需求。”
枝头李子密如星,高原佳果走出大山
连日来,康定市麦崩乡的李子园里,村民们挎着竹篮穿梭其间,熟练地采摘、分拣,丰收的喜悦写在每个人的脸上。
“今年收成特别好,我家这几亩李子能收上万斤,按现在的收购价,收入相当可观。”下火地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高树兵笑着说,过去摘完果子全靠人工选果,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痛,如今有了康定市青脆李种植协会调配的选果机,效率大幅提升,大家也轻松多了。
依托独特的高原气候与肥沃土壤,近年来麦崩乡将青脆李种植作为特色主导产业重点培育。目前全乡种植面积已达2109亩,通过“党支部+协会+农户”模式,实现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管理标准、统一市场销售,不仅稳步提升李子的品质和产量,更彻底解决了村民“种植易、销售难”的后顾之忧。
“我们乡的李子产业能有今天的规模和效益,离不开科学规划和政策支撑。”麦崩乡副乡长王媛介绍,当地一方面邀请农业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培训,手把手教村民科学种植技巧,从源头把控果实品质;另一方面积极对接市场,全力打通从山间果园到百姓舌尖的供应链,让村民的“钱袋子”实实在在鼓起来。
在收购现场,来自绵阳江油市九〇三医院的李雷仔细查看李子品质后,当场与合作社签订收购协议。“麦崩乡的李子口感好、品质佳,这次计划收购1000多盒,后续还会根据情况回购。”他的肯定,正是对当地李子品质的最好注脚。
特色产业,让8月的甘孜“丰”景无限,也让乡村产业振兴的步伐更加坚实有力。记者从甘孜州农牧农村局获悉,该局通过编制技术规程、实施产业强镇项目、以苹果为主导并统筹樱桃等特色小杂水果等举措,截至目前全州水果种植面积达15万余亩,产量预计4万余吨,产值4.8亿元(同期增长21%),并获多项有机、绿色食品认证,其中丹巴美人脆苹果获欧盟有机转化认证,2025年还将新增水果种植面积3587亩。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品种优化、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加快丹巴、乡城2县绿色食品原料认证基地建设,配套冷链物流设施,同时通过农旅融合、电商带货等方式拓宽销路,做深做实特色经作产业文章。”甘孜州农牧农村局特色产业科科长徐志恩表示。
全媒体记者/ 仁多肯布 甘超 康定市融媒体中心、泸定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 王玲娜 王潆(实习)
校对/ 卢雪英
责编/ 马俪伲
审核/ 白马
监制/ 谭荣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