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抹流动的“宣讲红”,正是甘孜州“声入人心”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行动的生动缩影。近年来,面对地域广阔、群众分散的特点,甘孜州创新方式方法,打造了“民族团结宣讲大篷车”、《咔哒时间》广播节目、校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等特色品牌,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让民族团结理念如春风化雨,滋润着雪域高原的每个角落。
马背大篷车流动讲政策春风拂高原
沿着蜿蜒的山路,“民族团结宣讲大篷车”驶入甘孜州的村村寨寨。2023年5月以来,这样的场景在全州18个县(市)不断上演。宣讲队伍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宣讲,让党的民族政策和理论知识“飞入”百姓家。
理塘县的宣讲队跟着牧民帐篷“流动”,在虫草采挖点搭起临时“课堂”;炉霍县望果社区里,宣讲员把医保报销、孩子上学等事融进家常……
“我们始终坚持群众在哪里,党的声音就传播到哪里;生产进行到哪里,宣讲服务就跟进到哪里。宣讲期间,全州400余支宣讲队开展活动2000余场次,80万人次群众在劳作间隙接到了带温度的政策‘礼包’”。甘孜州政协办公室工作人员吴瑶说道。
双语广播进万家石榴籽情满校园
从高山深谷转向藏寨乡村,村村响同样深入人心。
“各位听众朋友,今天是藏历十五,今天说说‘中华民族一家亲’,还有看病报销新规定 ……”在巴塘县拉哇乡拉哇村,村村响准时响起熟悉的《咔哒时间》“声音”。巴塘县拉哇乡拉哇村村民曲勉多吉表示,“老师们的系统讲解,既有宏观概括,又有微观剖析,紧贴实际、通俗易懂,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党的政策。”
这档藏汉双语广播依托全州调频应急双融广播网络,把党的声音送进千村万寨,成了农牧民身边的“知心人”。
与此同时,民族团结的种子,正在校园沃土中静静萌发。甘孜州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办学全过程。在康定市回民小学,一场“中华民族一家亲”主题班会气氛热烈。教师通过讲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感人故事,激发学生内心的中华民族自豪感。“我们学校有藏族、苗族、彝族等多个民族的同学,大家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三年级一班的华桉琪说。
甘孜州各学校结合学科特色,将民族团结教育自然融入课堂:语文课通过经典篇目感受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道德与法治课讲述“民族团结小故事”,音乐课教唱《唱支山歌给党听》等歌曲……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
创新传播结硕果团结之花绽高原
在线上线下交融互促的新格局下,甘孜州民族团结宣传工作也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通过深入实施“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精心拍摄制作《我是一颗石榴籽》等一批感人至深的宣传片,并广泛借助各类媒体平台扩大影响。甘孜州人民政府与新华社每日电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持续在甘孜州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康巴传媒”“微甘孜”等新媒体平台开设专题专栏,构建起立体化的宣传矩阵。近年来,累计在中省州主流媒体刊发相关视频及稿件300余条,总浏览量突破5000万人次,全面提升了甘孜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影响力与能见度。
行走今日甘孜,常见这样的画面:草原上,牧民热情为游客指路;校园里,不同民族的学生并肩读书、共同成长;社区中,多民族邻居共庆节日、互助和睦——民族团结之花,正绽放在雪域高原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