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75载雪域长歌,75度山河焕彩。在喜迎甘孜藏族自治州建州75周年之际,巍巍贡嘎见证高原巨变,滔滔大渡奔涌奋进豪情。值此历史时刻,甘孜州传媒中心特别策划“辉煌75载·奋进新甘孜”专栏,与全州110万各族儿女共溯团结史诗,同绘时代新卷。
本栏目将聚焦历史回眸、发展成就、人物风采、未来展望,共同开启这场穿越75年的时空对话,见证甘孜大地以更坚定的步伐,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以改革为动力更好推进甘孜现代化建设,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孜新篇章。
今天,推出《从亩产200斤到600斤 一粒小麦在理塘的“科技突围”》。
海拔4000米的理塘高原,金灿灿的麦浪随风起伏。在这片1000亩的麦田里,沉甸甸的麦穗压弯了秸秆——这是成都市新都区投入30万元,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培育的“川麦1247”种子。在这里,这些种子远超预期,创造了亩产突破600斤的奇迹。
“这段时间我们一定要注意极端天气,再过几天,麦子彻底成熟了,就要抓紧时间收割了……”站在理塘县上木拉乡格中村的麦田里,理塘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种子站站长曾远琴一边叮嘱种植户,一边抓起一把饱满的麦粒告诉记者:“过去我们的小麦亩产不到200斤,“川麦1247”的早熟特性完美避开了高原霜冻期,抗倒伏能力让大风天也不再受影响。”
说起“川麦1247”的引进,曾远琴如数家珍,这个品种不仅早熟、抗倒伏,更难得的是兼具抗寒旱、产量高、品质优三大优势。在新都区农业专家的全程指导下,该品种在理塘极端气候下的稳定性得到充分验证。今年,理塘县将种植面积扩大到1000亩。
为确保这一新品种的成功推广,理塘县通过统一供种、技术培训、全程服务“三位一体”的模式,确保从源头到终端的全链条保障。更值得一提的是,农技人员全程蹲点服务,在关键生长期驻守田间,及时解决农户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确保技术措施落到实处。曾远琴表示:“我们是‘麦田里的守望者’,从播种到收获的每个环节都不缺席,确保技术措施真正落地见效。”
看着麦田里粒粒饱满的麦穗,格中村村民降央登珠喜笑颜开,他拿着一束金黄的麦穗向记者展示:“比起往年的品种,今年的颗粒比较饱满,产量也比以前好。”
格中村第一书记斯郎则站在麦浪中替群众算着这笔增收账:“经初步测产,平均亩产预计可达600-800斤,相比老品种亩均增产超过200斤。这1000亩新品种,仅增产部分就能为种植户带来超过40万元的直接收入。“效果非常显著,超出了我们最初的预期,可以说是迎来了一个丰收年。”斯郎兴奋地表示,这样的增产效果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引进新品种只是起点,我们要让每粒高原麦子都烙上理塘印记。”理塘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副局长张良向记者描绘着高原农业的新蓝图:“一是对接食品加工企业建设小型加工坊,开发高原面粉等特色产品;二是以示范田为样板,明年在全县范围内适度扩大‘川麦1247’的种植面积;三是规划麦田观光、农事体验等文旅项目,让群众获得多重收益。”
下一步,在成都市新都区的帮扶支持下,理塘县将继续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不断引进和试验更多的新品种、新技术,推动理塘农业向现代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牢牢端稳“高原的饭碗”,让理塘群众的致富之路越走越宽广。
“川麦1247”在理塘的丰收,不仅是种子技术的突破,更是高原农业思维的革新。这一实践启示我们:乡村振兴既要尊重自然规律,更要敢于用创新思维打破地域限制,让科技之光照亮每一寸土地
全媒体记者/ 央金 景文钜 欧阳亮 理塘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 王潆(实习)
校对/ 卢雪英
责编/ 王玲娜
审核/ 白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