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敬老院:从“迷茫慌乱”到“决心坚守”
2010年10月,25岁的胡文第一次踏进甘孜县民政局中心敬老院。
那时,敬老院收留的多为孤寡老人,不仅身体状况差,心理问题也尤为突出。“有位婆婆,丈夫早逝,儿子又因山体滑坡遇难,长期孤苦让她特别孤僻,别人唱歌、咳嗽,她都觉得是针对自己。”胡文回忆,类似的摩擦每天都在上演,老人们不停找她“告状”。
而更让她崩溃的是直面死亡——老人前一秒还在说话,下一秒倒在地上。从未亲身经历过生离死别的她,看着这种场景,心里除了慌乱,还有几分害怕。
“他们太可怜了,我想让他们安度晚年。”虽萌生退意,但看着老人布满皱纹的脸和蹒跚的身影,想到他们坎坷的过往,胡文还是下定决心坚守。
巧思破难题:让敬老院有“家的温度”
留下来的胡文,口袋里总装着一把指甲刀。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习惯,而是她打开老人心扉的“钥匙”。
“阿爸,手伸出来,指甲长了。”胡文蹲在老人身前,细心修剪指甲。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发生。除此之外,她还帮老人梳头、刷牙、洗脸、铺床,想办法和老人拉家常,聊过去。
“光照顾生活还不够,得让老人们有事做、有盼头。”院子里有片空地,胡文就组织护工和行动便利的老人清除杂草,种下海棠、月季、格桑花,番茄、青椒、土豆……从此,院子里常有老人忙碌的身影和欢声笑语。
借鉴当老师时的经验,胡文还制作了“老年人卫生评比表”。房间整洁,胡文就在门口贴上小红旗。起初老人们很抵触,但慢慢地,参与的人越来越多。现在,老人一见胡文,就拉着她检查床铺、衣柜、阳台等每一个角落。“阿姐,先别走,你再看看我整齐的衣柜!”看着门上贴满的小红旗,老人们的笑容越来越多,归属感也越来越强。
每到夏天,胡文还会提前“做功课”,寻找适合的草地,将食堂“搬”到户外,组织老人去“耍坝子”。民政局的同事也热心帮着接送老人。老人行动不便,她就搬来轮椅,“只要他们想去,我就想办法让他们亲近自然,晒晒太阳”。在蓝天白云下,老人们喝着酥油茶,笑容像格桑花一样绽放。
用心守护:从“日常关怀”到“生死相伴”
每月20日,敬老院总会非常热闹。这是胡文为老人们准备的集体生日会。很多藏族老人记不清自己的生日,她就根据“春节前后”“秋收时候”等回忆,给老人定一个大概的生日,再准备可口的菜肴、长寿面和蛋糕,陪大家一起庆祝。
敬老院唯一的汉族老人周林山,最初是一名流浪老人。来到院里后,在胡文和同事们细心照料下,周林山身体逐渐好转。生日那天,他特意去买了条鱼,胡文帮他熬鱼汤,炒花生米。老人感慨:“这是我这辈子第一个生日,不知道咋感谢你们。”四年前,周爷爷安详离世,而这样的温暖,胡文还在继续传递给更多老人。
2023年,胡文带着12位老人去甘孜州人民医院做手术,全程跑前跑后护理,担心得“心脏跳到嗓子眼”。她怀疑是自己心脏出问题,去华西医院检查了许久。“阿姐,你咋还不回来?你千万别病倒好吗?”检查期间,老人们在电话里询问她的病情,说着说着,一群老人像孩子一样哭了。曾有位老人临终时,拉着胡文的手说:“对不起,我脾气很臭,感谢你的包容。”凡此种种,让胡文深受感动,“感觉自己成为了他们的情感寄托,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直面困境:坚守背后的“难”与“盼”
“我们这行其实很辛苦,坚持下来很难。”胡文坦言,敬老院里不少老人瘫痪在床,护工们要随时清理床单衣物,有时刚换的床单,20分钟就被弄脏。胡文一边安抚老人,一边鼓励护工,可还是有护工不堪身心压力离开。“她不仅要鼓励我们,我们不会的,她就一遍遍地教。”护工则呷阿姨说。
老人不识字,胡文便将护工分组,每月还邀请老师,带着老人识字,学舞蹈,进行爱国主义和普法教育。渐渐地,老人能读一些简单的书籍,院子里也经常见到他们携手起舞的美丽身影。
让胡文更牵挂的是老人们的医疗问题。“敬老院群体特殊,外出就医难。”胡文曾多次联系医院和义诊机构来院为老人检查身体,但仍觉不够。“希望以后能形成‘医养结合’模式,和医院合作,在敬老院配备常驻医护人员,让老人们能及时得到检查救治。”这是她最大的期盼。
“阿姐从不嫌弃我,帮我刷牙、洗脸、铺床、剪指甲……我很感激她。”老人泽邓西笑着说。15年的守护,胡文从青涩的年轻院长,变成了老人口中的“贴心阿姐”,这位藏家的女儿,用十五年如一日的孝行与创新,告诉我们:最伟大的管理,是爱的管理;最温暖的养老,是让每一位老人都活出尊严与喜悦。而她始终记得:“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真正该被记住的,是每一位努力生活的老人,和默默付出的护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