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州传媒中心主办       热线:0836-5124430       
格桑花绽非遗路 匠心独运团结曲
2025-10-03 19:25

929以甘孜州州花,州鸟为创作元素的陶瓷杯作品在康定正式上市,这些陶瓷杯一推出便受到本地群众与游客青睐。而在产品热销的背后,是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手工艺非遗协会持续推动非遗走出去、引进来的长期实践。


作为全州手工艺从业者的桥梁纽带之家,该协会汇聚了500余名会员,其中包括国家级和省级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技艺涵盖唐卡、金属锻造、藏药、藏香经版雕刻、石刻、藏文书法、黑陶土陶刺绣等十余门类。近年来,协会通过搭建交流平台、推动技艺传承、促进创新融合,不仅让古老非遗了起来,更让广大农牧民了起来。今年九月,协会还被授予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我们出去办展,不只为展示,更是为了学习和合作。甘孜州非遗协会会长日多说道。在他看来,每一次外出交流都是双向赋能的过程:既要让更多人了解民族工艺的独特气质,也要把其他地方的先进理念请进来,推动技艺共同发展。


走出去:从高原到国际的文化使者

甘孜非遗的足迹,早已遍布各地。20244月,协会在康定市举办首届非遗文创精品展,拉开年度系列展览序幕;5月,随甘浙好甜文化交流周赴杭州、金华、台州,13位传承人的作品让江南观众连呼震撼6月,代表四川重庆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中进行非遗技艺展示9月,与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合作推出山海非遗心手连活动;11月,康巴匠心·甘孜瑰宝展登陆北京,获学者范曾赞誉;今年7月,活态体验展首次走进吉林,让东北民众沉浸式感受雪域匠心。



传下去:工坊里的希望之光



在康定市手工编织工坊里,学员正专注学习手工编织与羊毛毡技艺。这里不仅是传承技艺的课堂,更是带动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平台。


工坊让学员边学边做,既有技能提升,也有稳定收入。协会工作人员杨紫莺介绍。工坊面向各族群众,特别是重点群体,提供系统化、免费的手工艺技能培训。


以前放牧一年收入不到一万元,现在在家门口学编织,每年能多挣两万多。工坊学员杨阿姨说。通过非遗工坊+”模式,协会已累计培养合格手工艺人超200名,年促成订单总和超万件


创未来:非遗与时代的对话


面对新时代挑战,协会积极探索非遗创新发展路径。202411月,与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共建的杭甘工艺美术大师联创中心正式揭牌,开创跨区域非遗协作新模式。


日多会长透露,非遗协会参与杭州工美馆启动薪火传承计划工艺美术大师带徒学艺项目,选拔有陶瓷和绘画基础的年轻人进行系统培养。与此同时,协会正积极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我们计划尽快开设线上店铺,并在成都建立长期展示窗口,让甘孜非遗不仅活得好,还要走得远


对于未来,年轻的藏文书法大师曲珠泽仁充满期待:我们正尝试将传统藏文书法元素融入日常用品,设计出既保留文化底蕴,又符合现代审美的作品。


工坊内,学员们仍在专注用针毡着手中的羊毛毡作品。窗外,阳光洒在州花州鸟陶瓷上,金雕的轮廓在光影中振翅欲飞。


正如日多会长所说:当不同民族的人们,因共同的文化遗产而相聚,当古老技艺为农牧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我们就知道,这条路走对了。


匠心织就的不仅是艺术品,更是连接古今、团结民族的纽带。在这条路上,甘孜非遗正带着温度与使命,飞得越来越高,走得越来越远。


全媒体记者/ 黄炼
编辑/ 马俪伲
校对/ 卢雪英
责编/ 马俪伲
审核/ 白马
监制/ 谭荣皓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发表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我司立场
0
评论(0)
收藏
最  新  内  容
相  关  推  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