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以甘孜州州花,州鸟为创作元素的陶瓷杯作品在康定正式上市,这些陶瓷杯一推出便受到本地群众与游客青睐。而在产品热销的背后,是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手工艺非遗协会持续推动非遗“走出去、引进来”的长期实践。
作为全州手工艺从业者的“桥梁纽带之家”,该协会汇聚了500余名会员,其中包括国家级和省级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技艺涵盖唐卡、金属锻造、藏药、藏香、经版雕刻、石刻、藏文书法、黑陶土陶、刺绣等十余门类。近年来,协会通过搭建交流平台、推动技艺传承、促进创新融合,不仅让古老非遗“活”了起来,更让广大农牧民“富”了起来。今年九月,协会还被授予“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我们出去办展,不只为展示,更是为了学习和合作。”甘孜州非遗协会会长日多说道。在他看来,每一次外出交流都是双向赋能的过程:“既要让更多人了解民族工艺的独特气质,也要把其他地方的先进理念‘请进来’,推动技艺共同发展。”
走出去:从高原到国际的文化使者
甘孜非遗的足迹,早已遍布各地。2024年4月,协会在康定市举办首届非遗文创精品展,拉开年度系列展览序幕;5月,随“甘浙好甜”文化交流周赴杭州、金华、台州,13位传承人的作品让江南观众连呼“震撼”;6月,代表四川在重庆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中进行非遗技艺展示;9月,与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合作推出“山海非遗心手连”活动;11月,“康巴匠心·甘孜瑰宝”展登陆北京,获学者范曾赞誉;今年7月,活态体验展首次走进吉林,让东北民众沉浸式感受雪域匠心。
传下去:工坊里的希望之光
在康定市手工编织工坊里,学员正专注学习手工编织与羊毛毡技艺。这里不仅是传承技艺的课堂,更是带动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平台。
“工坊让学员边学边做,既有技能提升,也有稳定收入。”协会工作人员杨紫莺介绍。工坊面向各族群众,特别是重点群体,提供系统化、免费的手工艺技能培训。
“以前放牧一年收入不到一万元,现在在家门口学编织,每年能多挣两万多。”工坊学员杨阿姨说。通过“非遗工坊+”模式,协会已累计培养合格手工艺人超200多名,年促成订单总和超万件。
创未来:非遗与时代的对话
面对新时代挑战,协会积极探索非遗创新发展路径。2024年11月,与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共建的“杭甘工艺美术大师联创中心”正式揭牌,开创跨区域非遗协作新模式。
日多会长透露,明年非遗协会将参与杭州工美馆启动的薪火传承计划-工艺美术大师带徒学艺项目,选拔具有陶瓷和绘画基础的年轻人进行系统培养。与此同时,协会正积极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我们计划尽快开设线上店铺,并在成都建立长期展示窗口,让甘孜非遗不仅‘活得好’,还要‘走得远’。”
对于未来,年轻的藏文书法大师曲珠泽仁充满期待:“我们正尝试将传统藏文书法元素融入日常用品,设计出既保留文化底蕴,又符合现代审美的作品。”
工坊内,学员们仍在专注用针毡着手中的羊毛毡作品。窗外,阳光洒在“州花州鸟”陶瓷上,金雕的轮廓在光影中振翅欲飞。
正如日多会长所说:“当不同民族的人们,因共同的文化遗产而相聚,当古老技艺为农牧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我们就知道,这条路走对了。”
匠心织就的不仅是艺术品,更是连接古今、团结民族的纽带。在这条路上,甘孜非遗正带着温度与使命,飞得越来越高,走得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