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推出了系列报道《民族团结·甘孜故事》,以故事的形式讲述甘孜州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进家庭”实践行动中涌现出的感人事迹。今天,请关注《浙江省赴四川省甘孜州帮扶工作队的实践与担当》。
从东海之滨到川西高原,一场跨越千里的山海之约,正在绘就东西部协作与民族团结的动人画卷。自2021年起,浙江省赴四川省甘孜州帮扶工作队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通过资金支持、项目落地和人才输送,促进两地经济相融、文化相汇、情感相连,凝聚起“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厚力量。五年来,50.9亿元援助资金精准投向高原,692个援建项目陆续实施,82名援派人员全心投入,共同书写了浙甘协作的温暖篇章。
党建引领与铁军担当:凝聚团结之力
在圣洁甘孜,政治建设与队伍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保障。工作队探索形成“理论学习+实践锻炼+制度护航”三维机制,通过视频学习、专题研讨等方式,深刻把握新时代民族工作内涵,将“缺氧不缺精神”的高原品格与“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有机融合。临时党支部和4个党小组扎根一线,党员先锋队始终冲锋在前。在“9·5”泸定地震发生后,队员们星夜兼程奔赴磨西镇,在“浙甘同心”的旗帜下集结各方救援力量,让党旗在救灾一线高高飘扬。
制度保障与人文关怀并重。工作队创新实施“1+5+1+1”管理体系,将高原病筛查、健康监测与政治纪律要求相结合,不断增强干部人才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963名教师和医生坚守甘孜,通过支教、支医和“传帮带”,为当地培养了一批带不走的人才队伍,实现了“培养一个、带动一片”的辐射效果。这支队伍中,125人获得两地表彰,1个案例入选联合国减贫实践,3个项目成为全国示范。
产业协作与民生改善:夯实发展之基
产业共兴是破解发展不平衡的关键。工作队深度耦合浙江市场与甘孜资源,构建全链条协作体系。工作队着力打通浙江市场与甘孜资源,构建起覆盖全链条的协作机制。在雅江县,四川省首个松茸交易中心引入龙头企业和数字平台,实现从采摘到销售的全流程管理,带动8000多户农户户均增收4万元。巴塘县与浙江企业合作开发的“巴吉通”青稞啤酒,借助浙江的销售网络走向全国,让高原特产焕发新活力。
牦牛产业也在科技赋能中实现升级。色达县构建了“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理塘县建起首个牦牛精深加工研发中心,单头牦牛附加值从1万元提升到2.5万元,带动9000多农牧民人均增收1750元,为“亚克甘孜”区域品牌增添动能。九龙县与西湖区携手打造“九龙绒巴茶”品牌,荣获国际茶博会4项金奖,茶农年均增收超过5000元。这些项目不仅创造了经济效益,更让浙江与甘孜群众在共同发展中结成了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民生改善同样温暖人心。工作队将80%的资金用于基层民生项目,甘孜县第二自来水厂解决了近10万人的饮水问题;8家县级医院成功开展首例高原疑难手术,包虫病保险实现全覆盖。27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康定王母村、“云上甘孜”旅游线路成为民族团结的生动缩影。面对灾害,工作队迅速筹集2766.9万元救灾款物,助力重建家园,让安置房既安全又温暖。社会力量累计捐赠3.27亿元,实施助残、妇女儿童关爱等项目,把民族团结融入百姓生活的日常。
文化交融与情感共鸣:铸牢认同之魂
文化交融与情感相通,铸牢了认同之魂。工作队围绕“语言相通、教育相融、文化相和”,推动两地文明互鉴。“学前学普”行动帮助3.38万人次当地儿童打开认知世界的大门;“2+1+2”中高职贯通教育让160名甘孜学生有机会赴浙江学习,色达“海鹰计划”帮助20名本地青年掌握数控技能,教育成为铸牢共同体意识的根基工程。
文化保护与创新并举。德格印经院与杭州国家版本馆携手抢救珍贵雕版,稻城亚丁推出藏文化演艺剧目,“钱塘匠心·杭州工艺美术甘孜展”等180多场活动推动非遗融合。“跨越千里·共享亚运”同心营吸引2.5万名青少年通过书信交流、联合研学加深情谊;“浙里石榴红”品牌下的“淳巴同行”“婺道一家亲”等活动,组织1.68万名甘孜群众赴浙江交流,6.98万名浙江干部赴甘孜疗休养。这样的双向奔赴,让“各民族一家亲”的理念深入人心。
浙江省赴甘孜州帮扶工作队的实践,不仅是东西部协作的典范,更是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写照。从产业赋能到民生改善,从铁军担当到文化交融,每一步都承载着“山海情深”的厚重内涵。在高原与沿海的对话中,浙甘两地共同描绘出一幅多元一体、美美与共的民族团结新画卷。
全媒体记者/罗文婕
校对/马俪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