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甘孜州丹巴县基卡依村入选联合国世界“最佳旅游乡村”的喜讯,让这个藏身于横断山脉深处的“地球之花”绽放在世界舞台。然而,对丹巴县而言,这份荣誉的意义远不止于一个村庄的加冕,它更像一束聚光灯,照亮了整个丹巴县以文旅融合驱动全域振兴的发展路径与未来蓝图。
“一村示范”到“全域共兴”:发展模式的溢出效应
基卡依村的成功,是丹巴县系统性探索“以农为本、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融合路径的缩影。中共丹巴县委副书记、县长李樱表示,基卡依村的实践验证了“政策先行、保护为先、普惠共享”三大核心理念的有效性。
“我们已构建起‘1+N’的政策支撑体系,未来将把基卡依村的经验加速向全域推广。”李樱介绍,丹巴县通过强化规划引领、夯实基础设施、创新要素保障,已培育各类市场主体300余家。下一步,丹巴将充分释放基卡依村的品牌辐射效能,推动政策、资金、人才等要素更精准地向乡村倾斜,形成“多点开花”的全域旅游新格局,让更多村庄共享发展红利。
生态与文化双轮驱动:从“静态保护”到“活态传承”
丹巴的魅力,根植于其独一无二的生态与文化“双基因”。这里是嘉绒文化、东女文化的核心发源地,拥有从罕额依新石器时代遗址到丹巴古碉群等众多国家级文保单位,以及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未来的丹巴,将更注重让文化遗产“活”起来。通过数字化技术动态复原明代壁画,将黑陶制作、嘉绒刺绣等非遗项目融入民宿体验,打造《梨花下的成人礼》等实景文旅剧目,丹巴让古老文化成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旅游产品。同时,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丹巴将开发生态研学课程,推广“走山问山敬山”的生态理念,把生物多样性从“自然基因库”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资本。
社区共创共享:乡村振兴的“丹巴答案”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惠及人民。在丹巴,旅游产业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产业”。全县涉旅从业人员超5000人,农文旅融合带动户均增收1.2万元。在基卡依村,92%的村民从事旅游相关工作,202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4290元。
这种“社区共建”模式是丹巴获得世界认可的关键。村民们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甚至成为创业主体。“95后”返乡青年德吉初经营的“德吉康瓦”民宿,带动了20多位村民就业。她表示:“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主动传承文化、维护环境,这种文化自信和发展共同体的意识,让我们干劲十足。”
展望未来,丹巴县计划进一步深化“社区共享”机制,鼓励更多返乡青年、新村民投身乡村建设,发展高端民宿、文化创意、生态农业等多元业态,让本地居民成为乡村振兴最持久的内生动力。
一张世界名片,一个无限未来
世界的基卡依,最佳的旅游地!基卡依,这个“幸福美丽之地”,从“川西藏寨”到“世界名片”,从“地球之花”到“世界最佳”,她离城市很远,但距世界很近,更让世界看到了丹巴、看到了甘孜。这座静卧于海拔2000米山间、大度河畔的嘉绒藏寨,以其生态与文化“双轮驱动”,赢得了世界认可。在面积不过5.95平方公里小村内,却拥有从1700米到5000米的惊人海拔落差,分布着700余种国家珍稀动植物,开发出“走山问山敬山”等生态课程,堪称名副其实的“自然基因库”。有22座列入世界预备遗产名录的“丹巴古碉群”与“罕额依新石器时代遗址”两大国保单位,是东女文化与嘉绒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一山有四季、半里不同天,一年四季游、一日游四季,春赏花、夏纳凉、秋选美、冬沐阳。2025年1至9月,基卡依村所在的中路片区接待游客 33.15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64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52%和3.41%。如今,手握这张沉甸甸的世界名片,丹巴县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它向世界展示的,不仅是一个村庄的蜕变,更是一条生态优美、文化赋能、社区共享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正如当地的邀请:“基卡依诚盼八方客,甘孜州喜迎四海宾”,丹巴已准备好,下一步,丹巴县将充分依托基卡依村创建“世界最佳旅游乡村”的品牌辐射效能,推动农文旅融合向更深层次、更高标准迈进,努力打造更具吸引力、竞争力和生命力的优质旅游目的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