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不过家乡景,最亲正是故乡情。11月15日至16日,辉煌75载·第二届“甘孜名人回家乡”活动走进泸定县和海螺沟,甘孜州籍名人们先后来到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孜泸定段、磨西天主教堂、毛泽东同志住地旧址、红军长征纪念馆、贡嘎山自然资源博物馆等地参观考察,共忆往事往昔、叙乡情乡缘、看甘孜新貌、商发展大计。
走进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历史照片、珍贵文物、视频影像等展陈生动再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艰辛历程。大家在讲解员的动情讲述中,接受着伟大长征精神的洗礼。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孜泸定段的调研现场,大家深入了解泸定县在传承红色文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亲身感受到这片红色热土在新时代的蓬勃发展。
红色基因在此传承,发展动能不断积聚。近年来,泸定县紧紧围绕“红色铸县”工程,扎实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泸定段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1.61亿元,构建“一园一带三区”空间布局,持续推动红色资源创新转化。依托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切实践行新发展理念,全力以赴抓发展、惠民生、保安全,各项事业取得新的进展,成功创建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文化建设百佳县市”4个“国字号”品牌,连续3届蝉联“四川省双拥模范县”,收获“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省级健康促进县等殊荣。
“从红色热土到发展热土,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孜泸定段建设为泸定的文化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广大游客了解红军长征历史、感受泸定独特文化的重要窗口。”《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编委根秋多吉表示,听取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孜泸定段建设等情况,全面了解城市有机更新、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方面成果,深切感受建设“红色泸定·康养福地”文旅品牌取得的成效。
“我曾在甘孜日报社工作了27年,见证了家乡的发展变化。甘孜州的文化遗产灿若星辰,分布全州各县(市)的文物、遗迹以及非遗,彰显着甘孜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十四五’以来,甘孜州不断完善非遗保护机制,生动实践,壮大传承队伍。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可知可感可体验,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展现出不凡魅力。希望家乡继续充分发挥文化的桥梁纽带作用,将非遗与旅游有效融合,为文旅融合增辉添彩注入活力。”
走进磨西天主教堂毛泽东同志住地旧址,触摸革命岁月的厚重历史;在红军长征纪念馆,感受深厚的军民鱼水情谊;在贡嘎山自然资源博物馆和海螺沟景区灾后恢复重建的绿色怀抱中,探讨科学布局“红+绿、冷+热、动+静”的旅游业态。
蜀山之王,千面贡嘎。近年来,海螺沟景区业态不断丰富,围绕大贡嘎“一心六片”空间格局,紧扣“东贡嘎山——海螺沟为主引擎”发展定位,重点培育红色文化、绿色生态、温泉康养、冰雪旅游、户外运动、旅居度假等特色业态,持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创新消费体验场景,全面提升海螺沟文旅产业核心竞争力。
从磨西古镇的红色印记,到海螺沟的绿色创新,“红”与“绿”交相辉映,共同诠释着新时代长征路上的精神内核与实践智慧。大家纷纷表示,将一如既往地关心家乡、宣传家乡、推介家乡,用心用情用力讲好甘孜故事,着力提升圣洁甘孜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我的家乡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欢迎大家前来感受它的独特魅力。”甘孜网络名人西吴尔彭措说,“我一直守候在家乡,我觉得在家乡既能照顾家人,更能赶上发展热潮。在‘手机变新农具、直播成新农活’的时代浪潮中,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乡的产业真正兴旺起来。”
“我希望用镜头定格家乡的山水人文画卷,以暖心故事传递家乡的温度,让更多人认识甘孜、了解甘孜、爱上甘孜。也希望越来越多的人,成为甘孜的‘宣传员’‘推广员’,一起守护甘孜的文化瑰宝、共享甘孜的发展成果。”甘孜网络名人拥中卓玛说。
甘孜网络名人甲央让布说:“作为一名记者,我将继续用脚步丈量家乡的山山水水,用镜头记录家乡的日新月异,用声音传递百姓的所思所盼,用笔尖书写好甘孜故事,为家乡的宣传事业发展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