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的风悄然吹过
点燃了甘孜州民族歌舞团几代人的梦想
六十年的长河奔腾不息
留下了甘孜州民族歌舞团几代人的足迹
六十年长河滚滚向前
铭刻了一代又一代难忘的记忆!
集体记忆是一种社会建构的过程与结果
集体记忆见证了甘孜州民族歌舞团的历史变迁
六十年栉风沐雨
一甲子昂扬奋进
在州委、州政府的关心支持下
我州民族歌舞团披荆斩棘、铸就辉煌
书写出甘孜文艺发展的锦绣华章
60年来,甘孜州民族歌舞团坚持“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创作理念,一代接一代的埋头耕耘,创作演出了一个又一个观众喜闻乐见,具有浓郁民族风格、鲜明时代精神的文艺作品。创作的节目越来越多地走出全国,迈向世界,一代又一代的歌舞团成员成为了弘扬民族文化、繁荣民族文艺、声名远播的一支重要力量。
来到甘孜州歌舞团排练厅的时候,原歌舞团的老前辈们正在这里排练歌舞团建团60周年感恩汇演上的节目。
在这个熟悉的地方,老前辈们迈着轻盈步调,和着轻快的音乐,仿佛又回到了以前的岁月。
和老前辈们交谈的时候,他们告诉记者,甘孜州民族歌舞团走了的这六十年实属不易,看到歌舞团现在的发展,他们心中很是欣慰。
张英是甘孜州民族歌舞团第三代演员,她看到了歌舞团辉煌成绩,也看到了年轻人的茁壮成长。
原甘孜州歌舞团成员李小平表示,一个团,最根本的就是创作力量。
这几年,我们老的也退下来了,我们很欣慰的就是年轻一辈的编导已经成长起来了,这次团庆大家可以看到,基本上都是年轻人,一些孩子们表现得都非常好。
《一个妈妈的女儿》、《走出大山》、《毛主席派来好门巴》、《打青稞》、《美丽的康定溜溜的城》等一系列广为流传的优秀音乐作品都是由甘孜州著名音乐人阿金创作的,他作为老一辈的州民族歌舞团成员之一,对60年来的变化颇有感触。
在阿金老师的记忆中,甘孜州民族歌舞团一代又一代的成员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创作出了许许多多的优秀作品,而这些作品都是源于本州厚重的民族文化,源于善良朴实的农牧民群众。
甘孜州民族歌舞团是58年5月份成立的,成立没十几天,我们就到乡下去了,当时还在平叛,到了理塘就没有公路了,到稻城 乡城 德荣 巴塘都是走路。整整下乡8个月。完全和老百姓打成一片。
正是因为在基层和老百姓打成一片, 59年甘孜州歌舞团第一次参加四川省文艺汇演的时候,就将甘孜州歌舞团的名片抛向了全省文艺界。
甘孜州民族歌舞团以前在四川是默默无闻,可就在一次演出一炮而红。轰动了整个四川省市文艺界。”阿金老师讲述这一段时脸上全是欣慰。“我们带了一台充满浓郁藏族风格、反映当时解放以后社会变化和咱们甘孜藏族地区人民的生活变化,其中代表性的就是,有一个叫《弓箭舞》评价很高。
阿金告诉我们,1965至1966年歌舞团全团深入到炉霍和道孚,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近一年半的时间里,从来没有接触过创作的他们,通过生活体验创作出了一系列优秀的作品。阿金也在这个时候,创作了他第一个音乐作品《毛主席派来好门巴》。
还有一个舞蹈就是《牧场女社员》,也是成为了甘孜州的一个经典作品,一直传到现在,就是因为我们真正的深入了生活,真正的像父老乡亲学习,生活深入得越深,你对生活的理解,就更深了,反映在作品上高度就不一样了。
对于年轻人,阿金老师最大的希望就是想让他们牢记我们的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
这是宝贝,是财富。甘孜州民族歌舞团,能够走到今天,涌现出那么多的好的作品,推出那么多的人才,就是因为这个传统是没有丢。
6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和文艺方针的指引下,甘孜州民族歌舞团坚持以弘扬藏民族优秀文化为宗旨,确立了“立足藏民族文化,贴近农牧民群众生活,用舞蹈的表演形式升华生活”的创作思想,文艺工作者的足迹踏遍了甘孜的山山水水。
60年来,甘孜州歌舞团打造上千个节目,近200个声乐、500个舞蹈节目获得国内外的不同奖项,每个节目都体现出民族特色、洋溢时代光芒。
60年对于一个人来说可能是只有一次,但这个对于甘孜州民族歌舞团来说,它是一个薪火传递的一个象征,不管是创作方面还是人才的摇篮上,歌舞团五六十年来,成果是丰硕的 。
作品集: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
《弦子联奏》《采花》《草原牧歌》《巴塘民歌》《背水姑娘》《一根皮口袋》《牧场女社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舞蹈《婚礼》《愉快的姑娘》《晨牧曲》《牧笛》、组舞《春到康巴》、表演唱《一根皮口袋》《雪山上的欢笑》《康巴姑娘的欢笑》、女声独唱《这里经过总司令》、男声独唱《牧歌》《雪山草原庆丰收》《东方升起红太阳》
★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后
声乐《一个妈妈的女儿》《伴随我》《打奶歌》《可爱的家乡》,舞蹈《雪山上的欢笑》《贡嘎雪莲》、《雪域魂》、《锅庄》
★进入二十一世纪近20年
大型史诗剧《雪域骄子—岭·格萨尔王》、大型歌舞剧《红哈达》、大型康巴歌舞《梦幻康巴》、康巴歌舞诗《康定情歌》、史诗歌舞《变迁之路》、大型风情歌舞《高原风》、音乐剧《康定情歌》、舞剧《金山银山》《美人谷》、组舞《格萨尔·礼赞》、舞蹈《弦子之馨》《锅庄之魂》《央·雕板上的音符》《康巴人》《卓玛尼几》《指舞·沙玛锅卓》《扎聂情愫》《格萨尔仲肯》《踏铃》《弦歌踏舞》《大锅庄》《扎纳牧舞》《辨经舞》《拨舞》《玛尼锅庄》《佛音》《对脚锅庄》《梅瓣丽珠》《仙鹤》、曲艺节目《甘孜新言》、戏曲《藏戏荟萃》、文化传承主题歌曲《康定情歌》,感党恩、爱祖国主题歌曲《大愿》《神鹰飞来》《花开高原》,梵音艺术《天籁之美》,文旅歌曲《美人谷的美人》
最近奖项
●《金山银山》:少数民族艺术节金奖
●《格萨尔仲肯》:国家最高舞蹈奖项的荷花奖二等奖
●《扎聂情愫》:全省青年舞蹈最佳舞蹈金奖
每一次温暖的演出
都意味着一份关爱的持续
每一份灿烂的绽放
都寓意着一份真情的传递
每一个精彩的节目
都彰显着一份前进的能量
60年来,州歌舞团历代人才辈出,阿金、秋加措、泽多、亚东、降央卓玛等一批批艺术家在歌舞团的大家庭里成长成才。回顾甘孜州民族歌舞团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她不断成长创新的坚实脚步,每个时代都有可圈可点的文艺硕果。一大批、一代又一代的文艺青年也正追寻老一辈艺术家们的脚步,满怀激情地投身于民族文艺事业中。
优秀人才:
王忠、范真、蒋亚雄、杜培仲、徐康年、顾占元、邹德荣、谢先富、彭错、赵朝国、韩天喜、朱淑惠、尹书全、袁云、魏化梅、古鸿珍
★上世纪60年代
阿金、青美多吉、扎拥、洛拥拉姆、扎西
★上世纪70年代
格桑洛布、敖昌群、秋加措、洛绒益西、泽多、卞巴单孜、韩长龄
★上世纪80年代
格桑泽仁、王永华、杨富康、刘忠寿、张英、姜小平、李小平、牟玉英、拉吉格西
★上世纪90年代及二十一世纪
吉香、亚东、拥塔拉姆、益呷、真知、格桑志玛、降央卓玛、曲措、泽仁友珍、泽仁央京、刘春梅、孟武、尼扎、拥忠拉姆
如今已是编导的甘孜州歌舞团年轻人四郎仁青表示非常高兴看见了老一辈工作者对我们甘孜州民族歌舞团做出的贡献。
团长拥塔拉姆对于继续培养下一代的民族歌舞优秀演员也有规划。
甘孜州歌舞团定向培养在校生仁珍亚玛这次也有幸回来参加60周年建团的庆典,她表示虽然学舞蹈很辛苦,但她还是喜欢跳舞。
甘孜州民族歌舞团年复一年把最美的歌舞献给群众,通过文化惠民演出,让老百姓切实享受到文化成果,使广大农牧民群众从思想深处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爱和体恤。真正实现人民文艺为人民的服务宗旨,进一步筑牢了全州的文化阵地。
为民族歌舞、为人民歌舞、为时代歌舞
这是州歌舞团的使命
立足甘孜,放眼世界
汲取民族精华,融入时代特色
回望来路,几多辉煌
每一个奖项
每一个节目
都体现出民族特色
洋溢时代光芒
热烈祝贺甘孜州民族歌舞团
建团60周年!
记者 仁多肯布 刘睿娟
编辑 文妞儿
责编 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