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唐卡,对于喜爱藏传的玩家们来说一定不陌生,它不仅仅是一种藏族文化,更是一种宗教信仰的体现。唐卡也称为唐嘎或唐喀。是用彩缎装裱之后,用于悬挂供奉的宗教画卷。是藏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绘画题材大体可以分为两类:宗教类与非宗教类。非宗教类中,又以历史,政治,文化,民间传说居多。宗教类中以曼荼罗画、本生、集树会、祖师像、生活传记、诸佛菩萨、本尊护法、空行、罗汉、生死轮回图、西方极乐世界等为主。
在颜料上,传统是全部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为颜料。由于这些天然的原料,以保证了唐卡颜色鲜艳,璀璨夺目,且经历百年岁月仍是色泽靓丽如新。唐卡的绘制过程非常复杂严格,需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包括绘前仪式、制作画布、构图起稿、着色染色、勾线定型、铺金描银、开眼、缝裱开光等一整套工艺程序。所以通常制作一副唐卡,短则半年,长则十余年才能完成。
在唐卡的绘画风格,也分为多种派系,每种派系风格各异,又各有千秋。
尼泊尔画派
尼泊尔画派流行于11世纪至13世纪之间,在松赞干布赢取尼泊尔尺尊公主后,尼泊尔的艺术风格融入到了西藏本地的一种之中,形成了尼泊尔流派。该派以暖色调为主,齐画中尊主很是突出。护法诸尊,造像较为简单,着衣少而单薄,饰物沉重感强。
齐岗画派
由雅堆·齐乌岗巴创立。流行于13世纪卫臧地区。集成吐鲁番的绘画神韵的同时,融入了尼泊尔的一些特点,颜色上依旧以暖色为主,但是对与祝尊的占位有所减少,所画细节更为生动细腻,与尼泊尔派有着较为鲜明的对比。
勉唐画派
勉唐画派,形成于赞普时代,由勉拉·顿珠嘉措所创,该画派造像法度精严,注重线条运用,工整流畅,色调活泼鲜亮。勉唐画派的画风借鉴了尼泊尔绘画样式,但在背景上加进了带有地方特色的风景和花卉纹饰,线条匀称精到,浅淡施色加金线勾勒。
钦则画派
钦则画派形成于15世纪中叶后,流行于后藏地区,创始人是贡嘎岗堆·钦则钦莫。在尼泊尔派绘画的基础上吸收中原汉地、印度等地的绘画技法,创立画派。在构图上保持了尼泊尔绘画中主尊像较大的特点。但在风景表现中已开始融和汉地绘画的表现程式,逐步形成藏民族绘画语言体系。
噶玛嘎孜画派
噶玛嘎孜画派,流行于藏区东部,以四川省甘孜、德格和西藏昌都为中心,相传在16世纪由南喀扎西活佛创建,以噶玛巴大法会而得名。噶玛嘎孜画派的风格来源较为复杂,其创派人物南喀扎西活佛以南亚梵式铜佛像为范,深受勉唐派绘画嘎丹夏觉巴·页觉彭德的影响。经与南喀扎西同时期的八世噶玛巴活佛米久多吉总结先师及自己的经验,撰成《线准太阳明镜》,从而奠定了噶孜画派的理论基础。其后,十世噶玛巴曲英多吉从一套罗汉丝绢唐卡中发现了汉族界画和青绿山水技法的妙处,开始以工笔重彩绘制唐卡,作品具有浓重的汉族风格,有别于卫藏地区的勉唐、钦则两大画派。在南喀扎西之后,又有两名画师继承了噶孜派画风,一是却吉扎西,以青绿设色著称;一是噶旭噶玛扎西,以独创出新著称。他们与南喀扎西一道,被誉为“噶孜三扎西”。继“噶孜三扎西”之后,康巴炉霍郎卡杰的微型唐卡堪称一绝,而德格普布泽仁留存在德格印经院的画版几乎成为噶玛嘎孜画派的范本。噶孜画派承传谱系十分明晰,历代名家辈出。派系传承中因地域、师承诸种关系而派生分支,导致风格变化,形成“旧噶孜派”和“新噶孜派”
--End--
作者:头条号 / 菩提味
链接:http://toutiao.com/a6294716303023292674/
来源:头条号(今日头条旗下创作平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玛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