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知道《借东西的小人》,是来自宫崎骏改编的同名电影。
找了书来读,但当时对儿童文学所知甚少,只当读了个奇幻的故事,便忘了。
2019年,意外在图书馆发现这个故事还有续集,一口气读完。
2020年的冬天,我坐在飘窗旁边重读这套,起初边读边夹标签。
想要标识的很多——有些是令我称奇的比喻,有些是想反复重温的情节,有些是想着或许将来能和学生或者孩子分享的段落。
后来便不夹了,因为想标识的地方太多。只老老实实一个猛子扎进书里,读了个酣畅淋漓。
再抬头,阳光已褪尽。只留下我,合上书本,有些陶醉,又有一些怅惘。心中涌动,便有了今天这篇文章。
说来有意思——如果我当时立马开电脑写下,可能文中夹杂更多澎湃的情绪;隔了几天再动笔,退一步审视,我反而可以更冷静地来分析它的魅力所在。
《借东西的小人》,缘起于这样一个设想——家里总有些小玩意会莫名其妙消失不见,铅笔、橡皮、针头线脑、还有你最好看的手帕……它们到底去哪儿了呢?这样的设定,天然就为作者,也为读者,提供了大量的想象空间。随手拍了其中一小段,描述小人儿的家庭生活,他们的“日常用品”都来自人类的日用品,只不过改换了用法。比如人类的小漏斗,成了小人的烟囱;人类的手套,可供小人们做靴子;还有用雪茄烟盒做的卧室……书中配有插图辅助想象,所有两百多副插图都来自波兰国宝级插画师Emilia Dziubak。然而“小”意味着萌、精巧、可爱,却也意味着“无助、无能为力”。比如爸爸要去人类世界“借”一块挂表,需要把帽针扔上去钩住窗帘,再顺着帽针上的布带往上爬;比如为了自我保护,阿丽埃蒂不允许被走出家门,也就看不见蓝天、绿草,无法获得自由。而这对于一个13岁的孩子来说,简直是无法想象的煎熬痛苦,也由此引发了后来的故事。作者玛丽·诺顿营造的是这样的一个“小人儿”的世界——虽然需要人类,但并不依附人类,而是有自己的生活路径、理想、思考。一个简单的用词,揭示的是灵魂的平等,这样的思想贯穿在全套五本小书之中。借东西的小人,和人类生活在一起,他们的命运便也和人类交织起来。其中第一对矛盾是——人类对小人是威胁,小人却又离不开人类。因为人类不在,他们才享有随意活动的自由,只要人类在,他们的每一个举动都冒着自己被暴露的风险;想要“借”得多些,让自己的生活更好一些,风险就更大一些。有一些小人甚至为此付出了性命的代价,或者被人类“看到”后,被迫搬走,背井离乡。但同时他们无法自己制造、生产、生存,所以一旦人类离去,他们也会陷入绝境。小人是人类眼中的“异类”,面对异类,在现实中人类普遍的感情几乎只有两种:要么包容并存,要么赶尽杀绝。因此出现了一个包容异类的男孩,帮助小人,和小人一起玩耍。下面这一段,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段,诗意,融洽,又带着哲学的意味——我们生活的地球并不只为小人儿旋转,也不只为大人。
也出现了如同德赖弗太太这样厌恶异类的人,这段的描写,简直让人喘不过气来。甚至在第四本《借东西的小人在高处》还出现了普拉特夫妇,把小人抓起来,作为“活的展品”,换取钱财。人与人之间的天差地别、人性的美好光辉与丑陋阴暗,在这样的对比中更加凸显。阿丽埃蒂的父亲,因为一直担负“借东西”的任务,对人类充满提防、怀疑、不信任。因而借东西也只借“必需品”阿丽埃蒂的母亲,虽然也不信任人类,但看得出她隐隐羡慕人类的生活,当人类小男孩送来华丽之物,她很快就由警惕转为欢迎,及至享受。小人也有小小的虚荣心呢。而阿丽埃蒂作为新鲜的生命,她之前和人类没有过多的正面接触,只是听父母耳提面命人类的“可怕”,因而有更坦然的心,去靠近、理解、接受人类男孩。
同时,她向往自由,在父母都愿意瑟缩在地板下的蜗居中,为走到阳光下而恐惧时,是阿丽埃蒂勇敢走出了第一步——是冒险,也是新生。从第二本《借东西的小人在野外》开始,出现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小人斯皮勒。他一直在野外生存,不需要依靠人类。他捕食昆虫、青蛙、自己造船……野蛮,又生机勃勃。这不仅是书中隐含的追问,也是我们人类在现实生活中求而不得的追索。其实书中隐含的矛盾还有很多,书中性格、命运各异的人物角色也有很多。我的分析只不过是掀开帘幕的一角,漏出一丝丝这套书的“流光溢彩”之“彩”。它值得你细细品读,不同角色轮番登场,人性的多面呈现得淋漓尽致。《借东西的小人》出版当年,即获得英国顶级儿童文学大奖“卡内基奖儿童文学奖”,后又获得路易斯·卡罗尔书籍奖,在卡内基奖70周年之际,被评为70年来十大童书经典,入选纽约公共图书馆百年百本童书。BBC和动画大师宫崎骏都曾将其改编搬上大银幕。玛丽·诺顿把《借东西的小人》看作一个完整的故事。广大读者却提出强烈抗议,要求知道借东西的小人离开老宅之后,怎样在户外生活和冒险。就连玛丽本人都开始把阿丽埃蒂、波德和霍米莉看作真人,想知道他们还有可能遇到什么事情。所以,她接着写出《借东西的小人在野外》《借东西的小人漂流记》《借东西的小人在高处》。一本本看下来,小人们遇到的挑战可谓高潮迭起,而小人们也在这挑战中成长。从局限在厨房里的冒险,到自制热气球升上天空,逃离人类的控制。从害怕离开人类的家,到说出——龙头、开关、衣橱、鸭绒被又能算什么呢……重要的是我们要自力更生、心情轻松。如果细细读完,你就会明白,为什么每个国家、民族都不乏“小人族”的传说,唯有这套《借东西的小人》获得如此狂热的赞美。诺顿自己也因为这套书获《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称赞“与托尔金、C.S.刘易斯,路易斯·卡罗尔齐名”。它的童趣、幻想、生动,让它不言而喻地成为适合儿童阅读的作品。
而它借着小人的故事,对人性的描摹,如此精准、复杂、又深刻,足以让它征服愿意用心品读、与它共振的所有人,从儿童到成人。这套书由老牌出版社译林引进,11月中旬,译林出版社的童书品牌“小译林”上线,接上头后,我第一时间询问他们的,就是这套《借东西的小人》。写了这么长一篇,主要是为了抒发我对这套书的真实喜爱,而非卖书。如果一定要问我这套书的适读年龄,我建议是三年级以上到成人——优秀的儿童文学,值得让你唤出“你心中的小孩”。这或许就是经典的魅力,不同的人读,或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段读,都能有新的思索和闪光。
来源:译林出版社
编辑:傲昂
责编:凤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