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为进一步掀起迎接建党100周年的宣传舆论高潮,甘孜州2021年“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媒体大型采访活动于5月20日正式拉开帷幕。用百姓视角讲述百姓故事,用历史眼光洞察微观变化,全方位深度宣传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全州各族群众生活的新变化和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为建党100周年营造良好氛围。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5月24日,丹巴县甲居镇小巴旺村村民们正在排练自编舞蹈《红军不怕远征难》。85年前,红军在四川省甘孜州丹巴县驻留了一年多,1000余名当地藏族群众参加建立了第一支以少数民族命名的成建制部队——藏民独立师。小巴旺村村支部书记降初拉姆自豪地说,我们就是听着红军故事长大的,我们这片土地是红军鲜血染红的,红色基因代代传,正是因为村民们发扬红军长征精神,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我们过上了好日子,红色土地上结出了“致富果”。开展党史教育,我们身边就有丰厚的红色教育资源,通过学习党史,要让村民们懂得恩从何来、恩向谁报。
自编自演
党史教育有看点
一大早,由村民编排的舞蹈、歌曲等节目,一下子吸引了村民和游客的目光,让清冷的村庄显得格外热闹。
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带着五星帽,背着大铁锅,拄着木拐杖……三位年过六旬的老人自编自演的舞蹈《红军不怕远征难》再现了当年艰苦卓绝的长征场景,赢得观众们拍手称赞。
今年68岁的丹增能歌善舞,是村上的文艺骨干。“红军在丹巴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我们村民不仅支援了红军很多粮食,还组建了藏民独立师,从那时起,丹巴人民就听党的话,跟党走。红军在丹巴的故事,我也讲得出来。铭记那段历史,弘扬红军精神,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文艺的方式展现出来,让老百姓喜欢看,于是,我们用舞蹈的形式来表现红军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吃野菜等的生动场景。”丹增说。
“我们表演的服装是村里借的,这口大铁锅是他弟弟家里种花的。”丹增指着身边的搭档阿热告诉记者,他们的想法得到了村干部及村民的鼓励和支持,经过反复排练,《红军不怕远征难》受到了村民的欢迎。
“我们都爱好跳舞,今年又是建党100周年,我们对舞蹈《红军不怕远征难》又作了一些改进,表演了几场,老百姓都说我们演得好。”丹增说,“红军长征路虽然过去了80多年,但长征精神永存,是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精神动力。”
“我们第一次看《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时候,好多村民都看得泪流满面。”正在观看排练的村民春香告诉记者,“我们小时候就听长辈说过,红军在丹巴的故事。这个舞蹈中的许多场景表现得特别真实、生动。这样的舞蹈特别有教育意义,希望能够多演几场,让现在的年轻人知道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
“他们这个舞蹈的创意非常好,既有艺术性观赏性,更有很强的教育意义。我们甲居有藏民独立师师部旧址,现在家居景区已名扬天下,我们也依托乡村旅游走上了致富路。”甲居镇宣传委员梅多木初观看后表示,党史教育就是要充分挖掘当地的红色资源,让红军故事传得更开、更广。
办实事
党史教育更入心
村民向正琼向记者夸赞村上开展的环境卫生大扫除,让她很开心。“以前,生活垃圾随处堆放,一到夏天,房屋后面的的垃圾一股恶臭,苍蝇满天飞。自己难受,游客也不愿意来。现在,连菜地里的空饮料瓶、塑料袋都看不到了。每周都有垃圾车来收垃圾。”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怎样体现办实事?我们就从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的环境卫生入手,发挥环卫工的作用,让村民自觉参与,不仅要让家居环境干净起来,还要让村子美起来。”小巴旺村村支部书记降初拉姆经常给老百姓讲“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不要因为环境卫生差毁了村子的形象和声誉。
小巴旺村依山傍水,风光秀美,有着恬静如诗的乡村美景、风情浓厚的乡土民俗文化。脱贫攻坚以来,一系列文化惠民举措就像雨后春笋般在小巴旺村落地开花,水、电、硬化路、文化室、活动室、农家书屋、健身场地等都一一建成。
“环境美了,心情也好了。”向正琼告诉记者,现在她每天晚上都要和姐妹们在活动室跳舞。悠扬的丹巴山歌,吉祥的弦子锅庄,跳出好心情,振奋了村民的精气神。
“自从村里有了文化广场,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村民的思想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转变,村里的邻里纠纷也少了,大家在一起谈发展、话变化,邻里和谐,生活越过越好。”降初拉姆说,读书有去处、活动有场地、健身有器材,一件件文化惠民实事,让小巴旺村群众乐享“文化福利”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谋产业
党史教育走深走实
看完文艺演出,村民们扛着锄头,开始去地里忙农活。村民彭金秀正在挖土豆。
“这是内蒙土豆,我们在拉姆姐的带动下种的。去年我家只种了1亩多的土豆,加上套种的玉米等,一共挣了10000元。今年就种了3亩多地,如果也像去年那样好的收成,光土豆收入就能够达到2万元。”彭金秀高兴地说。
“种土豆的地膜不能乱丢,大扫除的时候说了的,环境卫生打扫干净了,大家要保持,从我做起。”彭金秀向身旁的村民说道。
“我们以前种玉米每亩产1200斤,小麦每亩产800斤,一共可以卖3000元左右;种内蒙土豆,每亩可产4000斤,批发价每斤是1.5元,而且这个土豆还能够和玉米一起套种,收益要比种小麦、玉米多2000元左右,‘小土豆’已是‘大产业’,让我们稳稳踏上了致富路。”说起增收,彭金秀一脸欣喜。
小巴旺村海拔1900米、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是发展果蔬种植不可多得的优势,生态、绿色、营养、健康,这是大自然的馈赠。
“现在我们村一共种植内蒙土豆100亩,实行科学管理,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放水?我们都在蔬菜技术交流群里统一教大家做。5月底,全村的内蒙土豆卖完以后,就马上把地翻出来。准备种二荆条海椒、西红柿、甜椒等蔬菜,让群众持续稳定增收。”降初拉姆介绍说,“我们的村民是放下锄头能跳舞,扛上锄头能种地。”
小巴旺村坚持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转化转化为谋发展、抓落实的实际举措,狠抓产业,夯实群众持续增收基础。围绕办好富民、便民、惠民等“民生五事”大力发展蔬菜种植等特色产业,组织开展种植技能培训,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小巴旺村对标对表,精心组织实施,聚焦聚力推进重点任务,以丰富多样的载体强化政治引领,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大力弘扬红军精神,把学习领悟和实践担当贯穿党史学习教育全过程,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降初拉姆说。
记者:马建华 周燕 黄星洁 楚吴巴登 丹真彭措 巴登旦珠
编辑:黄星洁
视频编辑:巴登旦珠
责任编辑:王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