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州传媒中心主办       热线:0836-5124430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 康定市姑咱镇章古村:从“逃荒村”到“小康村”
2021-05-31 09:58

开栏语

为进一步掀起迎接建党100周年的宣传舆论高潮,甘孜州2021年“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媒体大型采访活动于5月20日正式拉开帷幕。用百姓视角讲述百姓故事,用历史眼光洞察微观变化,全方位深度宣传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全州各族群众生活的新变化和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为建党100周年营造良好氛围。

“你家的枇杷个大、卖相好,你看就那5个枇杷就有一斤。你找到买主没有?”

“昨天才到姑咱卖了几十斤,每斤卖成6元。”



“你家今年的枇杷收入要超过8万元。”

“小满枇杷半坡黄,你可以再等几天摘,熟透了价格更好。”


这是5月28日,在康定市姑咱镇章古村,69岁的老支书谭兴发与该村枇杷种植大户石大琼的一段对话。

记者看到,山坡上枇杷成片,一颗颗颗粒硕大的淡黄色的枇杷挂满枝头,把成片的枇杷林“染”上了一抹璀璨的金黄。

2008年,章古村从成都市龙泉驿引进的枇杷苗,如今已经成为村民的“摇钱树”。枇杷只是村里的支柱产业之一,2018年5月,三祥农庄公司,从事种植业,村民不仅有土地流转收入,在这里务工的村民还有平均一万元的年收入。

“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我们这里不通路水电,日子过得艰难,好多村民出去逃荒,就再也没有回来,造成了村里人口流失。这几年,得益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们村民的收入在姑咱镇也是数一数二的。”谭兴发笑哈哈地说,我们村从“逃荒村”摇身一变成为了“小康村”。

       道不尽的苦

 数十名村民异地求生存


“我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但过去的苦日子真是不堪回首。”谈到过去的苦日子,谭兴发的眼里噙满了热泪。章古村地处高半山,土地贫瘠。他到瓦斯小学读书要绕过一道山梁,没有鞋穿,只有赤脚走山路,夏日高温,把崎岖路面上的石头晒得滚烫,脚板心烫得受不了,经常被烫起血泡,荆棘刺入脚心钻心的痛,每天天还没有亮明就要出门,还要从家里带午饭,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才能到学校,一天来回在路上就要走4个小时。上学太辛苦,家里穷得连买鞋的钱都没有,于是,读到小学三年级,谭兴发便辍学回家务农。“其实,当年辍学的原因还有家里连2.5元的学费都给我交不起,还有就是我穿得太破烂,觉得在老师和同学面前丢脸。” 谭兴发不好意思地说,当时,村民都住的是茅草房,辛苦一年挣的工分连一家人的口粮都不够,没有吃的就到其他生产队去借粮。照明有煤油灯就不错了,好多人家还靠松光照明。饮用水是河沟里的浑水。

章古村的穷远近闻名。“有女不嫁章古村。不仅年轻女人嫌弃我们这里,就连村里的好多村民都想办法逃到泸定大坝、咱里等地求生存,当时走了的村民大约有50多人,导致我们村的人口锐减,到现在全村人口也不足300人。”谭兴发说,活人不能被尿憋死,挖穷根,自力更生谋出路,章古人不肯向命运低头。

“我把我经历过的苦难讲给我的孙子听,他们觉得不可思议,问我当时是不是太懒?他们并不知道当年全国各地的情况都差不多。”谭兴发话锋一转,现在的娃娃上学家长开上轿车接送,读书不花钱,他们哪里能够体会我们当年吃过的苦。今年是建党100周年,要让娃娃们了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要让他们知道没有过去的苦就没有今天的甜。

改变穷面貌是从修筑水渠开始的。1999年,章古大堰开建。“全劳动力齐上阵。大堰长11公里,村民义务投工16万人次。那时候,不需要动员,村民豪迈地说,哪怕累脱一层皮,也要喝上干净水,彻底解决农业灌溉用水。”谭兴发回忆说,到了2000年,章古大堰竣工通水,村民兴奋得像过年。过了几年,国家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扶贫攻坚等政策,打通了上山的泥巴路,拖拉机和摩托车可以开进山了,10年前又对通村路进行了硬化。

水电路的问题解决了,还是靠种植玉米,村民富不起来,吃不上大米饭。2008年,作为村支书的谭兴发带了几个村干部去成都市龙泉驿学习考察,彼时,龙泉驿通过水果产业,让老百姓率先富裕起来。谭兴发看得眼馋,当即决定:由村两委自掏腰包垫付运费,按照5元一棵的价格购买了3万余株 “大五星”枇杷苗上章古山。“由于种植果树至少要三年才能挂果,当时,有的村民还有所顾虑,认为三年颗粒无收吃啥?我们村干部把到龙泉驿的所见所闻讲给他们听,他们就纷纷响应。”谭兴发说,从粮农变果农,村民一时还不适应,植树施肥修枝、病虫害防治、疏果这些专业术语都没有听说过,好在市林业技术人员帮助他们解决了技术难题。如今,村里的枇杷种植面积达到了250亩,全村人均收入也早已超过了万元。

说不完的甜

产业兴旺幸福来

“到了树底下,看上哪颗摘哪颗,不要客气。”村里的种植大户的石大琼热情地招呼记者。“我家的枇杷不愁卖。主要是通过线上销售,与淘宝和拼多多电商合作,他们接了订单后,直接把车开到家门口,出钱请我们帮助打包,直接邮购给客户,上门收购平均每斤6元。去年,我就卖了8万元。”石大琼喜笑颜开。

石大琼家种植了10余亩枇杷,已进入了丰产期。“2008年村里引进枇杷种植的时候,我除了利用自家的土地外,还在其他村民那里流转了几亩土地。”石大琼告诉记者,章古村出产的枇杷果肉细腻、甜味浓厚、汁多鲜美,不少商家纷纷上门收购,村民根本不愁枇杷的销路问题。

在枇杷树下,记者看到一大群土鸡。为充分发挥土地的最大效益,石大琼在林下种植中药材和养殖土鸡。她自豪地说,中药材已经种植了3年,今年便可采挖售卖,行情好的话又是一笔可观的收入。她养殖的500只土鸡早就被预订一空。“周边的农家乐老板以平均一斤售价20元以上的价格收购,这样以来,又有5万元的收入。”

“我一个人管10多亩的枇杷,到了采摘的时候,村民都来帮忙。我的爱人在打工,女儿在姑咱上班,媳妇在农庄打工。产业找对了,再累也有盼头。”石大琼所说的农庄就是三祥农牧科技有限公司。2018年5月,该公司累计投入资金4900万元(含财政投入800万元),利用章古河坝移民安置土地,打造集融合食用菌、果树移栽及选育、中药材种植、果蔬林木药材种植,以及乡村观光旅游等产业为一体的乡村休闲旅游基地。开展章古河坝移民安置土地升级改造、水肥一体化设施建设全覆盖、升级建设蔬菜大棚等。为当地村民提供了100余个就业岗位,每年发放务工工资高达50余万元,实现了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的梦想。

村民刘德荣一家三口都在三祥农庄工作,三口人一年的工资超过了15万元。作为农庄管理人员,刘德荣目前年薪8万元,妻子和女儿的月薪分别为3600元。刘德荣家还有30多亩土地以每年1500元一亩的价格流转给农庄,仅土地流转金就有4.5万元。此外,种植枇杷和羊肚菌也是他家重要收入来源之一。“今年我种了7亩羊肚菌,收入大概10万元左右。明年我打算把流转的土地都收回来,全部种植羊肚菌,收入应该会更可观。”刘德荣笑呵呵地跟记者介绍他的发展计划。

细数收入帐,村民们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乡村振兴,村民满怀期待,昔日穷山恶水,今日富裕小康。“我家核桃成熟的时候,欢迎你们再来。”石大琼盛情向记者相邀。离开章古时,掩映在果树林里的村庄富饶美丽。

记者:马建华 张亚贤 黄星洁 楚吴巴登 四郎志玛 杨高雪

编辑:黄星洁

责任编辑:青麦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发表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我司立场
0
评论(0)
收藏
最  新  内  容
相  关  推  荐
换一换